米非司酮的紧急避孕研究
来源:
紧急避孕系指对无保护性性交后数天内,为妇女提供一切尽可能的非流产方法,以达到防止非医院妊娠发生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自米非司酮问世以来,对其在紧急避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简述于下。■生理及药理研究
研究认为,受精卵一旦在子宫内膜着床,妊娠便已开始,受精卵着床过程开始于卵子受精后5天以内,大约在其后1周着床过程即完成。孕激素在滤泡发育、排卵、受精卵通过输卵管进入宫腔以及植入子宫内膜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通过结合孕激素受体来阻断孕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它阻断了孕酮受体,是孕酮的抑制剂,干扰了妊娠建立的各个过程,从而达到紧急避孕的效果。
排卵前给予米非司酮当卵泡发育直径达到14毫米时,单剂量1次给予米非司酮5毫克可使卵泡生长期延迟达36小时以上;当卵泡直径达到18毫米或更大时,给予米非司酮10毫克,可阻止卵泡破裂排卵。如果所用为低剂量,成熟卵泡的排卵过程反被暂时阻碍,而停留在未破裂状态,直至本次月经周期结束。如果分别在月经周期第6天和第10天给予米非司酮10毫克和100毫克,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起到紧急避孕的效果。在卵泡期用米非司酮虽可抑制卵泡的生长,但对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无影响。
卵泡期给予米非司酮在月经中期黄体生成激素(LH)高峰开始给予米非司酮,可阻断LH高峰的出现。在LH高峰出现之后1天给予米非司酮200毫克,可使子宫内膜成熟延迟至少6天;在黄体早期或子宫内膜分泌期给予米非司酮,可明显影响子宫内膜变化;于LH高峰后2~5天给予不同剂量(5~200毫克)的米非司酮,经组织切片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延迟了3天。此外,在LH高峰后第5天和第8天分别两次单剂量给米非司酮10毫克,可使子宫内膜分泌成熟与胚胎的着床不同步。也有报道,从排卵日开始连续4天分别给予米非司酮10毫克,也可产生胚胎着床与子宫内膜分泌的不同步结果。
排卵期给予米非司酮有报道,在小鼠体内给予米非司酮,可加速孕卵在输卵管内的运行,造成孕卵与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以及影响着床或抑制孕卵发育等。
■紧急避孕临床研究
米非司酮在紧急避孕中的应用已被肯定。一项紧急避孕与雌激素与孕激素复合制剂(Yuzpe法)相比的研究显示,在无保护性性交后72小时内用米非司酮的597例受试者无一例妊娠,而用Yuzpe法的589例受试者有9例妊娠。国内对左炔诺孕酮和米非司酮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左炔诺孕酮组643例,每次1片(0.75毫克),间隔12小时,共服两次;米非司酮组623例,第1次服米非司酮10毫克,第2次服空白片。结果:左炔诺孕酮组失败5例(3.1%),米非司酮组失败1例(1.4%)。米非司酮效果明显优于左炔诺孕酮,而且单次服药,更便于使用。
国产米非司酮有三种剂量,50毫克、25毫克、10毫克,用于房事后5天内紧急避孕能安全有效地防止意外妊娠。1995年首次进行了米非司唑的合并用药研究。米非司酮25毫克,每12小时1次,服两次;双炔失碳酸7.5毫克,每12小时1次,服两次;米非司酮10毫克合并双炔失碳酸7.5毫克用于无保护性性交后72小时内的紧急避孕。结论认为,25毫克米非司酮或者10毫克米非司酮合并双炔失碳酸为安全有效的紧急避孕方案,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对月经周期的明显干扰。
■临床使用状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学工作者将紧急避孕的概念引入国内,国内计划生育工作者与WHO合作进行了临床研究。目前,使用紧急避孕的妇女多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已受到影响。美国有关资料报道显示,在无保护性性交后仅有1%的妇女采用了紧急避孕方法,仅有1/4的妇科医生为需要的妇女给予紧急避孕处理。我国妇女和妇科医生对紧急避孕的使用和认识水平较低,为了避免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的发生,紧急避孕方法必须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995年4月世界各国的24名专家在意大利的Bellagio市汇集,发出了关于紧急避孕的共同声明。1995年底,涉及妇女生殖健康的7个组织又联合成立了紧急避孕的联合组织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和推广紧急避孕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开发比米非司酮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药物,供广大育龄妇女使用。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