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新发现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新发现

来源: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以及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力合作,通过近10年对于穴位伏安特性研究,探讨了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发现了其生物物理学基础。
■生理状态下穴位伏安特性的特征
在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研究中,穴位电阻的研究和测量均具重要意义。由于穴位组成的复杂性,穴位电阻具有不同于线性电阻的典型特征。如组成穴位的介质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穴位组织对外界输入还存在主动响应等。这些特性导致穴位电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一特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体皮肤电阻研究中已有报道。对非线性导体而言,不同测试电压或电流下的测量值,仅是伏安曲线上的一个点,不能反映整条曲线的全貌。而当前许多穴位电阻研究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方法学上的错误导致了不同研究组实验结果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以穴位电阻非线性理论为依据,研制了一套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先后观察了人体在生理和病理不同状态下穴位伏安特性曲线的变化,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研究发现,在生理状态下,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与对照点相比,所观测的多数穴位伏安面积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有显著差异,即穴位惯性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点。由于穴位伏安面积反映的是穴位等效电阻的大小,上述结果表明穴位的低电阻特性并非普遍存在,而穴位的低惯性特征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观察六阴经原穴穴位伏安特性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昼夜变化的余弦分析及振幅检验结果显示,所测6个穴伏安面积均无昼夜节律;而太渊、大陵、神门和太冲4个穴位的惯性面积有显著的昼夜节律。穴位惯性面积的昼夜节律拟合曲线和体温昼夜节律曲线明显同步,只是前者峰值相位正好对应于后者的谷值相位。从气血变化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可以看出,献血后第4天太冲穴伏安面积、惯性面积显著大于7~9天、10~11天和正常人;冲阳穴伏安面积明显大于7~9天,惯性面积明显大于7~9天和正常人;太白穴10~11天惯性面积明显小于正常人。
■病理状态下穴位伏安特性的改变
研究显示,心律失常患者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大陵穴失去了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低电阻和低惯性特征。与正常观察对象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内关、大陵两穴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增大。心律失常患者大陵、内关两穴伏安面积明显高于正常人,内关穴惯性面积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心律失常患者内关、大陵两穴均呈明显的左右失衡状态。经药物治疗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心律失常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出现的异常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
从穴位伏安曲线形态的定性观察结果看,胃病患者(胃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和胃下垂)的曲线同样具有非线性和惯性两大特征,且较正常人更为明显。不少胃病活动期患者穴位的惯性面积呈“梭形”改变。而正常人定量结果显示,胃炎活动期患者所测8个穴的惯性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人,其中中脘和公孙穴的伏安面积也明显大于正常人。胃炎稳定期患者除梁丘穴的惯性面积仍明显大于正常人外,其余7个穴位惯性面积及所测8个穴的伏安面积与正常人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胃炎稳定期患者内关、冲阳和足三里的惯性面积明显小于活动期患者,而胃炎稳定期患者所测8个穴的伏安面积与活动期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此外,消化性溃疡患者足三里、梁丘和中脘3个穴位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人,冲阳穴的惯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人,公孙穴的伏安面积也明显大于正常人。胃下垂患者冲阳、阴陵泉和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人,梁丘穴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人。
研究还发现,尸体冲阳、足三里穴伏安曲线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的程度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和对照点比较,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和正常人比较,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均明显降低。
研究人员指出,穴位电阻非线性特征的结果,应是人体这一非线性系统的某些功能在穴位生物物理特性上的反映。人体穴位伏安曲线除具有非线性特征外,尚具惯性特征,对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惯性面积的定量研究同时还显示,大部分穴位具有明显的低惯性特征,此特征随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机体的病理状态除了导致穴位能量代谢的异常之外,穴位对能量的储存也将发生异常,这种异常导致了穴位对能量传递的速度下降,效率降低,并进而影响了穴位的其他功能。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对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生,很可能与刺激改变了穴位的能量状态有关。此外,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可以看出,穴位伏安特性可较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且具有相当的穴位特异性。研究还表明,存在于活体身上的穴位伏安特性的一些特异性表现,如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一结果说明,穴位的某些功能仅体现于人体的生命过程中,生命中止后不复存在。因此,对穴位的活体和在体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