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防治更加成熟
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宫颈癌的发病在我国呈现出年轻化等令人警醒的趋势,但总的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在我国接受过妇科等专科培训的医务人员越来越多,防治、诊疗手段也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妇科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也更加成熟。▲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展开
在我国,随着宫颈细胞涂片的广泛应用,宫颈癌普查自1957年从北京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广泛开展的妇科普查为我国的宫颈癌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持。20世纪90年代全国1/10人口死因回顾调查表明,宫颈癌死亡率为3.25/10万,与20世纪70年代的9.98/10万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我国普查资料表明,小于30岁的已婚妇女宫颈癌少见,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宫颈癌发病率明显升高,55~65岁是高发年龄组,65岁以后呈下降趋势。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后,宫颈癌的发病在年轻妇女中有上升趋势。
有报道显示,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64~1998年间,共收治宫颈癌患者6221例,其中发生于1964~1985年间98例,1986~1990年间36例,1991~1998年间101例,分别占同期宫颈癌的2%、5.3%和14%。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1995~2002年间共收治子宫颈癌患者381例,40岁以下者占30.18%。
与此同时,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所抬头。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办公室进行的调查表明,河南省宫颈癌死亡率1985~1998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4年呈上升趋势。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妇科主任高雨农表示,上述现象并非我国独有。2001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调查表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由20年代的平均60岁下降到90年代末的50岁。有学者分析了欧洲24个国家1960~1998年的宫颈癌的统计资料,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20~40岁妇女中宫颈癌患者的死亡率在爱尔兰、罗马尼亚、比利时等国家亦呈上升趋势,例如爱尔兰育龄妇女宫颈癌的死亡率由1980~1984年间的1.6/10万上升至1995~1996年的3.4/10万。
“随着性观念的开放与健康教育的滞后或脱节,使本可以防治的宫颈癌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为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普及教育提供了依据。”高雨农说。
早治观念正在普及
“其实,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技术早已十分成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近几十年来没有新的药物或者是治疗技术出现。”高雨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宫颈癌防治顺应国际趋势,防治方法做到与国际同步。在医务工作者中,宫颈癌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不断向民众普及。”
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的通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宫颈癌等癌症的防治工作给予支持,将在部分地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而中国癌症基金会等机构长期以来也坚持向医生、民众普及宫颈癌早诊早治的知识。
最近,由中国癌症基金会领衔、多个宫颈癌防治协作组参加、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妇女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流行学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较高,在20岁~24岁和40岁~44岁两个年龄段呈现感染高峰。此外,以医院为基础、覆盖7个地区的调查还显示,HPV16型和18型是导致我国妇女宫颈癌的元凶。这项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群专项调查为我国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雨农指出,当前,国际上对于宫颈癌的治疗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最初的单一手术治疗发展为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这种综合治疗的观念与方法也已在我国广泛采用。具体来说,对于比较局限的肿瘤,先手术或放疗,再根据病情辅加放疗、化疗、手术等;对播散性肿瘤于,以化疗为主,控制远处转移病灶后,再考虑手术或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区域性转移肿瘤,先化疗或放疗,再考虑手术。综合治疗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疗效。
高雨农介绍,目前虽然我国医疗界对宫颈癌强调预防,但由于许多女性没有条件进行两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的筛检,因此预防率并不高。值得期待的是,在国外已有两种子宫颈癌的致癌型HPV16和18的预防性疫苗投放市场,已经显示初步预防效果。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