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专家畅谈根据我国国情促进生物医药研发的思路

专家畅谈根据我国国情促进生物医药研发的思路

来源: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生物医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日前,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长沙召开,其中的“医药生物技术前沿与其产业开发前景论坛”吸引了众多的参会者。论坛上,国内的院士、专家纷纷表示,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明显,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应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来考虑,要根据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药研发之路。
▲源头创新突出重点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发现了大量蛋白质或肽的药靶,从而打破了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界线。
根据这种态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强调,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一定要在源头创新。由于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药靶被发现,也使得新药开发得到根本的改变,包括试验方法和开发方法。但是从源头开发一个新药耗时长、投资大,根据新药靶开发的新药只能是少数。因此侯云德院士认为,我国更应当重视的项目是me-too(仿制)到me-better(仿制更好的)以至me-new(仿制创新)药物的开发,及时开发国际上专利保护过期的药物。在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药物,力争在生物技术药研究领域取得多点突破,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他强调,应该重点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平台,如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重组多克隆技术等。侯云德院士还特别提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根据我国的需求突出重点,比如开发针对传染病的疫苗、早期诊断试剂;针对癌症的单/多抗及其联合治疗。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沈倍奋院士则表示,由于抗体技术的发展、新的适应证、研发所需时间相对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及蛋白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抗原等因素,驱动了单抗药物市场的增长。但是,我国国内真正上市的抗体药物只有6个,进入临床的抗体药物也只有十来个,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创新性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脱节。此外,对抗体药物研发的资金投入不够、对其关键技术不够重视等导致了我国单抗药物发展滞后。因此,她认为,今后抗体药物发展的重点应放在鼠源抗体、嵌合抗体向人源化和全人抗体,以及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改变给药方式和拓宽疾病治疗谱方面。
长效蛋白药物研发的兴起,为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二次飞跃提供了契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吴军研究员则认为,对于长效蛋白药物的研发,我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重复工作,开发新型长效药物研究平台,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考虑成本,使新药能服务于最广大的群众,通过广大的市场而非昂贵的价格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加强传染病防控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二:控制传染病和生物防御性的医药产品已成为各国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和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迅速,且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传染病和生物防御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涉及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对此,侯云德院士认为,对策有四:一是开发针对传染病控制和生物防御的新型疫苗和抗体工程药物;二是开发针对传染病控制和生物防御的生物药物;三是开发用于生物制品和生物防御的病原生物监控系统、诊断技术;四是开发药物递送技术,便于在突发性事件中短期内群众能够安全使用。
治疗性疫苗因具有使用方便、价格较为低廉、注射次数少、疗效较为明确等优点,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特别是在肝炎、艾滋病和结核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治疗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国际上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新方向。但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有效的批准使用的治疗性疫苗。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自1988年开始研制治疗性乙肝疫苗,经过20年的风雨之路,目前已经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18家医院在同时进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在目前各国均没有成功产品上市的情况下,我国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要适合国情,并建议建立治疗性疫苗产业化基地,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治疗性疫苗研究开发队伍和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疫苗,并与国际生产企业的交流与接轨,增强我国治疗性疫苗制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加速生物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阮力研究员则认为,在传染病疫苗开发方面,要有轻重缓急,分步进行,不能手足口来了就搞手足口疫苗,禽流感来了就搞禽流感疫苗,而应有所储备,有所积累,有条不紊地把相关研究搞上去。
对于病毒疫苗的开发,阮力提倡,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把能够预防我国严重病毒病的疫苗放在重点位置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疫苗,包括值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的传统疫苗。
“在长效蛋白药物开发方面,也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疾病谱,不但要开发针对糖尿病、类风湿、高血压、肿瘤等发达国家常见病的药物,还要考虑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大流感等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治用药。”吴军研究员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重视个性化治疗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三:3P(预测[predictable]、预防[preventive]和个性化[personal])医学已经进入社会生活。
有人称,21世纪的医学,也就是个体化医学。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技术成果,人类可能针对不同患者的遗传学上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病原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措施与药物,大幅度地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开展针对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个体化治疗,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学研究所周宏灏院士在论坛中谈到,除环境因素外,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以及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等药物反应相关蛋白的基因变异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的根本原因。根据患者药物作用相关蛋白的基因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适的剂量,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周院士介绍说,上个世纪我们的治疗是由诊断来导向的,其结果是千人一药一量;21世纪则可由基因导向量体裁衣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做到一人一药一量。他们开发的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芯片,可用于临床推广基因导向性个体化药物治疗。这一技术成熟,质量控制严谨,产品性能优越,可望用于大规模临床基因型检测。此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检测靶点的个体化用药诊断芯片还包括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癌的化疗耐受及预后的分子分型芯片以及精神病、溃疡病、糖尿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这些诊断芯片的应用将有助于提供因人施药的个体化治疗。
侯云德院士也强调,要加快开发各种个体化基因诊断生物芯片,如疾病易感基因的微阵列生物芯片以及抗药性微阵列生物芯片、严重患者的植入性微阵列生物芯片等,使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重、体表面积、对药物敏感性和抗药情况不同,区别用药。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