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来源: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糖醇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食品难以替代的,很多糖醇能被人体吸收消化代谢,并有一定热量,被称作“营养性甜味剂”(新近开发的赤藓糖醇例外)。据报道,各种糖醇的渗透效果以四元醇或六元醇比较如下表:
品种 分子量 相应渗透量g  为四元醇% 为六元醇%
赤藓糖醇  122  100 100 150
木糖醇  152 80  80 120
山梨醇  182 67  67 100
甘露醇  182 67  67 100
异麦芽
酮糖醇 344  35 35 50
麦芽糖醇 344  35 35 50
乳糖醇 344  35 35 50
糖醇首先应能够被人体吸收,然后才谈得上为人体代谢和利用。当然,被吸收了不一定就能被利用。以淀粉为例说明人体摄入糖类的代谢:通过各种酶,使淀粉降解为单分子的葡萄糖→到达小肠部分,被吸收→进入血液。此时,在胰岛素作用下,葡萄糖进入细胞,进一步代谢降解,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获得能量。平常食用的蔗糖和麦芽糖属于双糖,也需在胃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单糖,即葡萄糖和果糖,才能被小肠吸收。
在由单糖还原生成的醇中,四元醇赤藓糖醇的分子量最小,为122;木糖醇为5个碳,分子量居中,为152;山梨醇和甘露醇是6个碳,分子量较大,为182。双糖获得的醇,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分子量达344。由于赤藓糖醇分子量小,故很易被小肠吸收。以赤藓糖醇的吸收率为100计,则木糖醇为80,山梨醇为67,麦芽糖醇为35。
实验证明:一次性摄入赤藓糖醇25克,3小时内有40%从尿中排出;大约在24小时内,有80%从尿中排出;剩余部分进入结肠,有极少数被微生物发酵,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这说明赤藓糖醇能很快被小肠吸收,且人体缺乏能代谢赤藓糖醇的任何酶系,最终还是以原来的赤藓糖醇分子状态从人体排出。所以和五元醇、六元醇比较,赤藓糖醇最大的特点是耐受性好,但吸收后不被代谢而从体内排出,故只能称为“填充性甜味剂”。
糖醇类(包括赤藓糖醇)因不被人体口腔中产生龋齿的微生物所利用,而且不像糖类在口腔中会被酶解而生酸(葡萄糖在口腔中8小时,pH值会降至5),糖醇不会降低口腔中的pH值。
糖醇不被胃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道。在小肠中因其分子结构和糖不同,所以吸收时间比葡萄糖慢,有一定润肠作用。有一部分进入大肠,被细菌利用,产生气体而腹胀肠鸣,有的人还产生腹泻。应该说这些均为正常现象,只要控制使用量或有几天到一周的适应期,肠鸣腹泻会自行消失。有些国家还将糖醇作缓泻剂使用。
为了适应消费者对糖醇提高耐受性的要求,发达国家开发了赤藓糖醇和异麦芽糖醇。赤藓糖醇不被人体酶系代谢,由于其分子小,在小肠被很快吸收,无腹胀肠鸣反应。进入血液后,很快就被排泄出身体外。一般认为,进入肠道的含糖醇食品,液状食品比固体食品中的糖醇要更为敏感。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