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从哪里来---不同的教育观培养不同的人
来源:
自信从哪里来---不同的教育观培养不同的人
2003年10月27日 |
对于孩子的成长,中国人信奉严师、威父,“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教育方式。即使是慈母,也是棒打之后出面行安抚平定的“怀柔之策”者。
回忆我们的童年,师长、父母与我们的关系大多建立在“威”与“怕”的基础上,听话、循规、守纪是获得认可的基本要求,“应该这样”、“不准那样”、“必须怎样”是最常用的教育语言。
而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是在赞许、鼓励、支持中长大的,老师和父母不会天天骂他“笨死你”、“等着留级吧”,而是“你能行”;不会时时被告诫“小心”、“不准”、“当心”、“听话”,而是“去试试”、“不要紧”、“没关系”、“再努力一次”……
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将形成一个基础,成为他成年后应对生活的主导方式,不同的生活经历自然会塑造出不同的结果。研究表明,处于责骂、否定、消极环境下的孩子,大多会采取退缩、逃避、刻板的适应方式,并在人际沟通、信任他人和表达情感方面有一定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将影响他的创造力、适应力和自信心。
也许有人会用“逆境出人才”来反驳,但事实上,逆境出人才的几率比顺境要低得多。而且,如果孩子们从小就身处逆境,不仅难以成才,反倒会有出现“缺陷”、“障碍”的危险。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在早期生活中能多受到鼓励和支持,多与老师和家长交流,学习正常的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在青春期建立起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当逆境来临时,他会自然而正常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父母或老师简单地用教条来约束、规范孩子,使孩子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长大,则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的牺牲品。这个事实,不仅在实验室的小白鼠身上得到了反复验证,也在一批批可怜的孩子们身上发生着。
愿我们的家长、老师对孩子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压。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