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潜力
来源: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的全身代谢障碍的疾病,因其常引起骨痛、骨折等继发性症状或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作为中老年退行性主要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备受各国医学学者的关注。针灸作为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在该病的防治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应用前景广阔。 ■肾虚是产生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在中医文献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从其发病部位及临床症状来看,隶属于祖国医学的“骨痹”、“骨痿”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精生髓以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骼生化有源,坚固充实,强健有力;因此肾虚是本病的根本原因。“脾主四肢肌肉,统血”,同时骨质疏松症与冲任二脉及天癸有关,天癸乃生殖之精,源于先天,受后天的滋养,若脾胃之气不充,阳明精衰则气血生化无源,经脉空虚,冲任失养,肾精衰败,天癸竭止,则无以生髓充骨则骨痿。因此此病乃本虚标实,虚实相兼之症,以脾肾痿虚,骨枯髓痿为本,邪阻经络为标。现代研究表明肾虚时发生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发生改变等一系列的内环境的改变,同时血淤是骨质疏松症的促进因素,在脾虚基础上形成的血淤,痹阻经络,中医理论认为淤不去则新不生,从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病情。
现代医学中研究最为常见的是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它与内分泌紊乱,钙、磷、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及户外运动减少有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它直接抑制骨细胞,使骨形成减少,同是一些钙调节激素(降钙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对骨质的重建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骨代谢紊乱,骨重建处于平衡状态,导致骨质疏松。另外还有一些疾病继发性的引起骨质疏松症,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骨质疏松症。 ■针灸可改善骨质疏松症症状
在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建立一个理想的骨质疏松症实验动物模型是其研究的基础。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大鼠去势法,即切大大鼠双侧卵巢,止血缝合后饲养3个月即能形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此模型与临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极为相似且成功率高,稳定可靠,主要用于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另外还有维甲酸法等。造模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取不同的实验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前提。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报道有很多,治疗方法上也趋向多极化,从传统的针刺、艾灸、天灸、耳针、穴位敷贴到现代创新手法如电针、穴位注射、红外灸疗仪等。同时治疗手法也多元化,用上了提、插、捻、转,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手法,在治疗方案上也偏向于综合疗法,把针与灸相结合,针与药,针与罐,针灸与推拿相合,这些疗法的疗效都很好。同时蔡红等研究还发现不同频次的针刺,疗效也有不同,即针刺发挥效应有一个疗效累积的过程。
在用针灸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赵英侠等研究人员选用1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和西药组,建立模型后对后三组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比较其疗效。针刺组取命门、脾俞、足三里、大椎等穴,实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2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7天,再行下1个疗程;艾灸组选穴与针刺组相同,温和灸,每次灸15分钟;吴明霞等研究人员在分组基础上,增加了正常对照组,其取穴为大椎、大杼、命门,配穴为悬钟、膈俞、足三里,用补肾药条(艾绒、羊藿、补骨脂、黄芪、刺五加、当归尾等)温和灸,每次灸15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共灸6个疗程。其实验结果经过生化检测,矿物质密度(BMD)测定,激素测定均显示了针灸组、艾灸组与西医治疗组的疗效无明显差距,针灸疗法能提高雌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纠正骨代谢的负平衡状态,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
李学武等研究人员应用天灸疗法选用10月龄Wistar大鼠,造模后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服药组、天灸组、天灸加药组。天灸组取背部右侧的背俞穴,每穴外敷0.5克的天灸药膜(淫羊藿、刺五加、丹参、辣椒等)24~26小时后自然干落,每周两次,连敷6个月。其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天灸与西药钙剂有正协同作用,天灸加药组组疗效最好。天灸的疗效同时与治疗时机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在摘除卵巢后立即天灸其疗效是最好的。
在用穴位敷贴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武密山等研究人员用三月龄Wistar大鼠60只,用地塞米松诱发骨质疏松症造模,在用穴位敷贴的三组中,一组选用太溪穴和大钟穴,另一组用肾俞和飞扬穴,还有一组是非经非穴,治疗3个月后显示穴位敷贴的两组有很好的疗效,从“穴位-经络-络属脏腑-所主靶器官”的关系上证实了穴位敷贴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针灸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对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疗效,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更为显得重要。骨质疏松属中医“骨痹”的范畴,它的发病与肝肾肾密切相关,与任督脉也息息相关。针刺或艾灸的穴位主要选取的是背俞穴及一些特定穴位。赵英侠取“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上的“大椎”、“命门”,胃之合穴“足三里”,还有背俞穴脾俞,通过补法能培元补肾、健脾和胃、散寒温经之功,能起到先后天同补,强筋健骨的功能,可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
实验证明针灸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方法之一,可缓解临床症状、调节骨代谢和提高骨密度。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具有双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后雌激素水平提高,这可能就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来发挥作用的,针刺后性腺上雌激素的受体敏感性或雌激素的受体数量增加,从而重建骨平衡;针灸的作用是全面的,它能促进肠道对钙离子作用,使去势大鼠血钙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甲状旁腺素(PTH)、促进钙吸收;针灸能调节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促进矿物质在骨中的沉积,进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针灸可促进局部许多细胞因子等一系列的改变,能影响骨组织的微环境而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纠正骨代谢的负平衡状态,防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与西药组、中药治疗组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别,而西药治疗有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中药的治疗疗效较慢,相对而言,针灸治疗更为方便快捷,经济安全,更能被患者所接受,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