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
来源:
叶橘泉(1896-1989),中医药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不仅为千万病人解除过病痛,还培养了一批医药人才。早年即力主加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并身体力行。在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橘泉于1896年8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泊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勤劳俭朴,以种地为主,兼养春蚕。叶橘泉从小就和兄妹一起随祖父、父亲下地耕耘,深感农活之艰辛。祖父十分疼爱他。7岁时,村里私塾先生张天源见他聪明伶俐,求知欲强,便主动提出免费让叶橘泉读书。童年时代的叶橘泉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勤奋苦读,放学回家,还得忙着车水、放羊、割草、干农活;夜深人静之时,他还挑灯夜读。没有钱买纸墨,常用毛笔蘸清水在方砖上练字。历经10年寒窗,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修完全部课程,由张天源保荐给县名医张克明学习中医,他勤奋好学,深得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的赞赏。经4年发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教导,1917年秋,回到故乡独立开业。 青年时代的叶橘泉不满足于在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在1917?1932年的15年中,他在开业的同时,还参加了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1918?1920年),并潜心研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日本汉方医药中译本,如《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了能看懂原著,他还自学并掌握了日本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在此基础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创新,设计了不少独特的处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道,闻名乡里。 在医疗实践中,他体验到,中医药治病确有独到之处,可其中道理何在?他积极主张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并率先在上海《大众医学》副刊上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在同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欢迎。后来由大众医学社出版单行本。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医院,进行科学实验”的主张。积极倡导临床实践。30年代就正式发表了《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1935年《明日医药》第二卷第二期)等文章,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称赞。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撰文称道:“叶橘泉氏之《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一文,虽为短文,余对之表示无条件赞意,余切望叶氏之言,从早实现,也希望我国能建设如此医院,以使汉方医学之研究得以加深。”同年,在章太炎先生的热情支持下,叶橘泉在苏州参与创办了国医研究院,并任药物学和方剂学教授。 叶橘泉对历代中医药界的门户之见一直持批评态度。早在30年代初,他就极力主张中医各家之间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1933年,他创办“单方实验研究社”,编辑经验单方,按期出版,征集临床实验的疗效,互相交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张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中医药的推陈出新。1934年,他的《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第一集出版传到日本后,许多著名汉方医药学家纷纷来信并寄书要求交换作品。大冢敬节为此在《东亚医学》上撰文,题为《读叶橘泉氏之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的书评,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结论中说:“此为划时代的佳作”。此著作以后共出六集,均于出版后很快流传到日本等国。与此同时,他也密切注视着日本等国的汉方医药研究动向和方法,并及时地将其引入中国。早在1939年,他就翻译出版了《动植物民间药》,《腹诊考》和《方证论》等日本医药名著。 叶橘泉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些思想、主张和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是新颖和开创性的,对于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他为我国医药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在国内外医药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关键所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橘泉以十分兴奋的心情,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当时医药方面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严重,有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生的惨景使他深深地感到不安。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他主张应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作为医疗的重点,特别在广大农村,要着力培养医药人才,逐步改变缺医少药的现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的防病治病服务。他联络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苏州创办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药小丛书和《中医直觉诊断学》等大量的讲义和教材,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医药人员,同时为数以千计的病患者解除了病痛。鉴于他在医药方面的建树和突出的成绩,1954年他出席了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江苏省中医院的筹建工作,被任命为该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党的中医政策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挽救,并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使他激动不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遂撰文《数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并全身心地投入中医药事业。不久,又被调到江苏省卫生厅任副厅长。从1955年起,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此后,他兼任过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有关同志,调查研究江苏省的医药文献及中药工作,领导中医研究所同志编辑江苏省现存中医药书籍联合目录,并撰写了《江苏中药名实考》一书;收集了本省各县市“地方志”中有关中医历史人物资料。1960年,鉴于中药材供应紧张,他撰写了《本草推陈》正续篇二册。从1959年起,他兼任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经常下乡蹲点,在吴县、昆山等地开展中医中药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工作,并参加上海毛守白教授主编的《血吸虫病学》一书中中医治疗部分的编写工作。同时兼做江苏医院中医科临床工作,组织该科同志研究固定方剂小剂量的临床观察,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下乡防治血吸虫病期间,为了帮助农村中的中医防治传染病,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他撰写了《传染病提要》,《伤寒与副伤寒》、《疟疾与痢疾》、《麻疹》、《肺炎》、《钩虫病》、《医学问答汇编》和《实用经效单方》等书籍及教材,先后函授培训了300多名农村医疗骨干。 1956年,他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住地看望代表。当周总理来到叶橘泉的房间时,范长江同志介绍说:“他是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总理接过话说:“我认得了,你叫叶橘泉,是很有名的中医吧”!接着,周总理亲切询问了中医药研究、中西医结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情况。他向周总理汇报了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和中草药灭钉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周总理听了以后,高兴地说:“中草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中央首长对中医药的热情关怀,使他倍受鼓舞,他决心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希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奋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了“里通外国”、“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三顶帽子被批斗,住牛棚,干杂活。身处逆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之奋斗的事业,他总是说:“不管干什么,都要为人民健康服务”。在几十年积累的书稿、笔记、数据都被抄家而丢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25万字的《食物中药与便方》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苏省句容县的省“五七”干校,继续接受“审查”和参加劳动。他在干校3年时间,协助校部创建了一所中药厂,并利用这个药厂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他先后为药厂设计和生产了几十个品种,如“感冒冲剂”、“肝炎冲剂”、“气管炎片剂”、“冻疮防治冲剂”、“复方刺五加片”、“珠光层粉”、“溃疡丸”等,由于价廉效佳,剂型新颖,服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为剂型改革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自1973年起,叶橘泉任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了社会上许多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向政府和有关方面建议,要重视发展中医中药,集中力量研究中药,改进中药剂型,开发药材资源。 他多次提醒人们:我国古代医书记载的中药大约有5000多种,但没有发现、没有记载的就更多了。就是有记载的这5000多种,人们也逐步发现,它们距离“物尽其用”还十分遥远。他一再呼吁,不要埋没了药“才”。 他发现,现在被人们称为“五加皮”的药材,实际上是萝?科的“红柳”,也叫“北五加”,而真正的五加科的“五加皮”,在药店中早已绝迹了。他考证了许多古书,并结合采药进行了很多调查,终于得出了东北满山野生的“刺五加”才是真正“五加皮”的结论,并发表了论文。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他证明所谓“北五加”的“红柳”虽也能治风痛,但有小毒,“真五加”即“刺五加”则是与人参同科的亲缘植物,有和人参类似的功效。此后,在他的带动下,各种剂型的“刺五加”大量投产,既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又大量出口换回了外汇。从此,野生野长的“刺五加”一时身价倍增,成了俏货。 在此期间,叶橘泉发掘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刺五加”,花粉也是一例。8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了“花粉热”。他感慨地说,外国人把花粉作为营养品用于食疗,并应用于抗衰老和强力美容剂,这不是新招。我国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香蒲,松花花粉,白莲花蕊须,梅、桃、梨等花蕊供食疗的记载。把花粉用来“驻颜耐老”,有久服“轻身延年”之说。所以,我国也应当开发花粉资源。他到处呼吁,发表文章。他说,据统计,全国有650万群蜜蜂,每群蜂一个月就能生产3公斤花粉,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他的建议,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我国已有数十种花粉食品和药物投放市场,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 罗布麻和罗布麻产品的问世,也倾注着他的心血。罗布麻是一种惹人喜爱的植物,它能够在我国大西北风沙逆肆、水土流失的荒野上生长,也能在东南沿海大片盐碱地上扎根。罗布麻虽然野生,但浑身是宝,不仅是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良药,还可以代茶、卷烟、纺织、根茎能造纸。罗布麻这个宝沉睡了千百年,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才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是叶橘泉在念念不忘地欣赏它,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呼吁重视开发它,综合利用它。为了使罗布麻的经济价值尽快体现,他一次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984年,国家终于批准成立了全国性的罗布麻研究会,拔出专款用于罗布麻的研究开发。叶橘泉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 在南京药学院任职期间,他还完成了《病证结合处方集》、《临床经验回忆录》、《古方今用》、《续本草推陈》(三、四辑)、《腹诊与中药》等著作的撰写工作,还应各地医药杂志和有关刊物之约,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有关稿件。 长期以来,他在从事中医药研究和大量社会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亲自为群众诊治各种疑难杂症,不管男女老少,相识或不相识的,都有求必应,热心诊治。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崇敬。 叶橘泉在70多年的医药生涯中,不仅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过病苦,向众多的学生传授过医术,还先后出版医药著作27种,共35册,发表科学论文和科普文章数百篇,约1000万字。 叶橘泉的医德人品,堪称楷模。他思想高尚,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于律己,作风俭朴。他把出版著作的稿酬几乎全部捐献给了医药研究机构,就在他逝世的前两个月,还把新出版的一部专著的稿酬捐给了中国药科大学。他还把自己的300多平方米的私房捐给了政府。 (作者:刘庆宁 周希祥)简历 1896年8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13年 毕业于双林镇私塾。
1914?1917年 从师名医张克明研究中医。
1920年 毕业于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1921?1929年 创办吴兴县?泊蓉湖区14小学,任校长。
1930?1934年 在湖州双林镇行医兼双救济院医生。
1935?1938年 任苏州市国医研究院讲师、教授。
1939?1953年 在苏州自设“存济医芦”行医。
1954?1957年 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
1955?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
1956?1957年 兼任江苏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1957?1958年 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1960?1978年 任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3?1984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
1978?1989年 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1986?1989年 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989年7月 逝世于南京。主要论著 1 叶橘泉.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上海:上海大众医学社,1935.
2 叶橘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共六集).上海:上海家庭工业社1935.
3 叶橘泉.临床实用药物学.苏州:苏州文新印书局,1939.
4 叶橘泉译.校注日本康平伤寒论.苏州:苏州友助医学社,1947.
5 叶橘泉.直觉诊断学.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49.
6 叶橘泉.农村医疗丛书(共九册).上海:医药世界出版社,1951?1952.
7 叶橘泉译.中医基石.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2.
8 叶橘泉.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4.
9 叶橘泉.实用经效单方.上海: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
10 叶橘泉.本草推陈(一、二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11 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
12 叶橘泉.本草钩沉.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