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恢复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有感

恢复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有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
近日参加了一个“中医薪火传承讲座班”的活动,有幸结识河北省定州市卫校的许进京老师,许进京老师向我赠阅了他最近出版的《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书。返回后认真捧读,颇多收获。该书采取求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内经》和近代出土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考证,尤其是考证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以及被埋没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首先告诉人们,“经络学说”在古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多种解释和假说。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古代医家是知道“经络”是什么的。甚至在宋元,和明清时代,仍有少数的著名医家也知道“经络”是什么。通过考证宋元时期和清代的医学著述,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
比如,许进京老师在书中论述:经考证,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一书,对“经络”的内容曾有修改、调整和补充。假如滑伯仁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对“经络”的循行路径和归经的腧穴怎能做出修改和补充呢?
许进京老师就是从《内经》、《难经》及近世出土的历史文物、文献等方面做了认真的梳理,向我们阐述“经络学说”真面目的。考证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他在书中提出:十二经的实质,绝对不是人身体上生长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们创建的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的论理工具。在传统中医理论的范畴内,阴阳、金木水火土、经络等,都是论理工具。这三种论理工具,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实际意义,其中,阴阳和金木水火土是从哲学领域引进来的,其实际意义是对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概括,是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经”和“络”,则是古代医家们独创的,其实际意义是“三阴三阳”、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气血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就是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和解剖学概念或人体组织结构混在一起,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论理工具误认为就是人体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比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肝木、脾土、阴津、阳气、手太阴和足太阴、手少阴和足少阴等等。这其中的心肝肾脾、手足、气血津等,都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东西。而阴阳、木土火、太阴、少阴等都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都不是人身体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经络”虽然有基础,但是其基础是气脉、腧穴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千万不能把“经络”当成组织结构进行研究,而是应该用“经络”指导医学领域的各方面研究,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络”是各“经”的分支,而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结构,其是系统的论理工具,这就是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综合考证,在向人们阐释清楚“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等,对“经络学说”的本来概念、基础知识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经络”的考证和研究是认真的、有根据、有渊源的,使我们得到如下的感受和认识:①对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我们不是没有证据,也不是没有突破口,而主要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中医经典文献对中医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②中医学的经典文献目前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内经》、《难经》,还有很多精髓没有被挖掘出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随着中医经典文献的被重视,就能够让我们对中医产生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医的研究,相信会别有一番天地。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