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切开复位术”可减少脊柱畸形发生
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报讯 日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病区杨俊主任为一40岁女性脊髓肿瘤患者实施了“椎板切开复位手术”,该患者因常感到肢体麻木、行走无力,经天坛医院CT检查提示肿瘤从颈椎直至胸椎段,共占据6节脊柱。术后复查显示,肿瘤全部切除,且椎板解剖复位理想,脊柱序列正常,无脊柱畸形发生。据杨俊主任介绍,“椎板切开复位术”是在全麻下先暴露椎板并保留棘上韧带,然后利用专用器械切开并游离下椎板,在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再用钛合金材料制作的钛片和钛钉将取下的椎板复位固定,最后缝扎上下两端切开的棘上韧带。椎板切开复位手术与传统的术式相比,不仅具有损伤小、失血少、手术方法简便等特点,还能防止硬脊膜与肌肉形成瘢痕组织,避免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使棘突韧带复合体结构及脊柱后方动力性稳定结构得以保留和功能维持,并保留了韧带-肌肉-神经组织反射系统。尤其突出的是,该手术能保证多节段脊髓肿瘤患者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及相关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了脊柱畸形的发生率。此外,对个别术后肿瘤复发或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这种脊髓椎板切开后复位的方法可避免术中暴露脊髓时损伤硬脊膜和脊髓神经,有效提高了手术的远期治疗效果,减少了因椎板切除引发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适于推广普及。
以往,椎管内肿瘤多采用“椎板切除术”,尽管术中肿瘤暴露较好,但造成的椎板缺失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常常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造成脊髓功能减退,并可能出现严重的硬膜外粘连。更严重者还会出现脊柱后凸、脊柱侧弯等畸形,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易发生。
为了弥补传统手术方法的不足,自1997年起该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病区主任医师杨俊、王贵怀等专家不断对手术技术进行改良创新,将椎板切开复位术应用于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并对术中患者的卧式、手术的入路、手术的器械等细节问题加以改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据10年的随访证实,在杨俊等人通过改良创新手术完成的3000余例脊髓肿瘤病例中(包括颈、胸、腰、骶段的脊髓肿瘤患者),椎板切开复位手术操作范围平均2~6个节段,肿瘤全切率达94.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多数患者原有的疼痛、肢体无力、感觉麻木以及功能异常等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部分患者术前出现的肌肉萎缩及大、小便障碍等,术后得以恢复或明显减轻。
(匡远深)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