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与中印医学交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义净,是继玄奘之后我国又一位西行高僧。他精于医药,曾以中药苦参汤等方药为印度人民治病,并向他们介绍中国医药的丰富内容和医疗特点;勤于著述,把考察、搜集得来的印度医药知识,以佛、医并重的方式,译释、编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为促进中印医学交流作出了贡献。
义净(公元635一713年),俗姓张,齐州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山庄)人。七岁入土窟寺学佛,十四岁受沙弥戒。因“仰宪云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在十八岁时,萌发西往印度求经的愿望。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他从长安回到故里,辞别师尊,准备西行事宜。次年,经扬州南下至广州,得到冀州(今广西平南)使君冯孝诠家族的资助,搭乘波斯舶,开始了漫漫的西行征程,时年三十七岁。他途经苏门答腊、安达曼等岛,抵恒河入海至孟加拉登岸,从宝狮子等名僧学习佛教义理。在此期间,他除了考察当时印度的宗教生活方式,还调查印度的医药卫生状况,求得梵文经书400部,50万颂。在武后垂拱元年(685年),离开印度,由耽摩立登舟沿原路东归。中途在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四年,从事著述、译释经文。于证圣元年(695年),北抵洛阳。武则天亲自到东门外迎接,“洛阳缁侣,备设幢幡,兼陈鼓乐,在前引导”。其仪式之隆重,待遇之优厚,远远超过贞观之玄奘。
在当时西行之僧侣中,义净在医学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在印度游历、学习的二十余年中,除了在其翻译的《佛说疗痔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曼殊宝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中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治疗方法,记载了齿木、牛膝根、石蜜、黄牛乳等19种药物;在编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之“先体病原”,“进药方法”,“ 除其弊药”等章中, 以大量的篇幅介绍印度的医学知识、方药应用和卫生习俗。如印度医学的“ 八医”:一论所有诸症, 二论针刺首疾, 三论身患, 四论鬼障, 五论恶揭陀药, 六论童子病, 七论长年方, 八论足身力。以及治疗众疾由诃黎勒皮、干姜、沙糖等组成的“三等丸”,印度的卫生习俗的刮舌、淋浴、散步。详细介绍朝嚼齿木的取材、使用方法、护齿作用。并记录了他向印度人民介绍中国医药方面的丰富内容、医疗特点和中印医药比较。如“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西方药味与东方不同,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飞丹则诸国皆无,服石则神州独有”。“西方则多诃黎勒,北道则时有郁金香,西边乃阿魏丰饶,南海则少有龙脑。三种肉蔻,皆在杜和罗,两色丁香,咸生堀伦国”。“凡是菜茹,皆须煮烂加阿魏、菜油及诸油和,然后方吃。菹薤之类,人皆不食”……等。
义净, 奉信佛教, 精于医药。西行后,又吸收了不少印度医学知识, 从而翻译、编撰了许多带有印度医学内容的经书, 为我国中医药宝库增添了内容, 也为中印医学交流作出了贡献。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