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钩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民俗原委】
北京旧俗:新年不能睡懒觉。认为卧床是病人的表现,新年卧床会给新的一年带来不顺利或疾病缠身。拜年人来了还睡在床上,既不吉利也不礼貌。应该说,这符合卫生学观点,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健康说道】
正月初一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要互相走走,致新春祝贺,名曰“拜年”。礼多人不怪,中国人对人际交往的礼仪是十分讲究的,并且构成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拜年是人际沟通的好形式
拜年的方式,是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相应发生着变化的。西汉之前是跪拜的,《周礼》中记载了九种拜法:“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祥,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显然这不限于拜年,也包括平时的拜法。是叩头、打恭、作揖连惯动作的综合运用,可能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跪拜比较方便有关。唐以后还有跪拜的,主要是臣对君、子对父和臣僚之间的礼节。《大明会典》说:“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并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平时一般交往中,较多的是行“折腰”礼,大体与近代的鞠躬差不多,同时加上双手抱拳的动作。姚刑部的解释是:“若今之折腰,一揖而已;再拜而送之,两揖而已。夫折腰,则尻高首下,俗说云打恭者也。”
如今拜年,这些繁琐的程序全没有了,偶然也有抱抱拳的。拜年的实质内容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礼节性问候,或者说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手段罢了。在互相走动中联络了感情,增加了友谊,消除了隔阂,表达了心愿,确实是件好事。特别是在住房公寓化的城市里,平时大家忙于工作,下班后又各自走进自家的小天地里忙家务,互相交往很少,过年心静无事,一身轻松,相互拜年可以弥补平时交往中的诸多不足,同时给对方送去一份温暖和亲情。
拜年也有讲究
当然,拜年也要讲究点学问,虽没有什么固定的套数,也可以说出点可供参考的一二三来。比如拜年的时间上,应以上午9~11时为好,太早了人家没起床,太晚了人家正吃饭,多有不便。下午一般都在自己家里活动,因为下午阴盛阳衰,不如上午走动能给对方带来生气。这虽然没有谁去提倡或作硬性规定,但在有些地方似乎是约定俗成了。这可能与过节期间夜晚睡眠不足,上午又不能睡懒觉,下午睡一会儿对机体代偿出现的赤字给予适当的补充这一实际情况有关。拜年的语言上,自然是要多说些“吉利话”,见人下菜单,根据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等因素选择对方愉快听的话讲,把道喜的主题表现出来。禁忌高谈阔论、发生激烈争论和说出可能使对方产生悲哀伤感的话来。“笑一笑,十年少”,说点幽默话让大家开开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又符合新年的情调。“愁一愁,白了头”,一句不恰当的话刺到别人的痛处,又丢面子又伤情感,别别扭扭过个年,还给双方都留下了一块心病。拜年的礼节上,应提倡举止文明、称呼规范、热情大方。有老人的,要先问候致贺;递来茶水的,要双手相接;入座后,不能抖动二郎腿;与人交谈,不要心不在焉;对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小食品,可象征地尝一尝;不能乱看、乱翻、乱拿人家的东西,也不能将果壳、糖纸、烟蒂在别人家乱扔,更不能随便在别人家吐痰。
人际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加强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年期间,互相走一走很有必要;平时加强亲朋和同事间的经常性联系,更有必要。人人都为对方和社会献出一点爱,社会风气就会朝着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链 接
拜年之风起于何时,说法不一。起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荆楚岁时记》中“长幼悉整衣冠,以次拜贺”的话说的就是当时的事。拜年的范围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晚辈向长辈拜贺,平辈间互相拜贺。唐代的拜年已走向了社会,《法苑珠林》中“每岁元日巳后,递饮食相邀,号为‘结坐’”的话可以证明。宋代拜年之风较唐更盛,《梦梁录》中有“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年”的记载。清代拜年之风尤盛,《清嘉录》中是这样记录其实况的:“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理,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拜于门。”拜年的范围有内拜、外拜、率全家拜、派代表拜,即使长年不来往的此时也要拜到。《帝京岁时记胜》中对这一情形描写得更为详尽生动:“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这是臣拜君的,盛况空前,夜半子时就开始了。士庶之家也不落后,“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