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如咳嗽出的痰饮。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为无形的痰饮。
根据痰饮的性质和停留部位,临床常见的病证有寒痰(白色清稀痰)、热痰(黄稠痰)、燥痰(少而黏痰)、风痰(白色泡沫痰)、湿痰(白滑量多易咳出痰)、痰饮(饮停胃肠,肠鸣辘辘有声)、溢饮(饮留四肢,四肢肿胀)、支饮(饮留于肺,咳喘哮鸣)、悬饮(饮留胸胁,胸胁胀痛)等。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一般都可见到较多量的粘稠痰液排出,故多归痰邪致病。渗出性胸膜炎进行胸腔穿刺可取出较为稀薄的胸水积液,则多为饮邪致病。治疗上前者多以化痰为主,后者多以逐水为主。但因痰和饮都是水湿停留于局部的病理产物,同属一类,有时并无严格界线,临床常统称“痰饮”。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三焦气化失常,或有寒、湿、火热等外邪侵袭的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痰饮。因肺主宣发,具有敷布津液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则使水液运输、排出作用受到障碍,便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病或脾气本虚,运化无力,也可使水湿停聚而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不能化气,也可停聚成为痰饮。
痰饮的临床证候表现
由于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饮致病非常广泛,证候表现也很复杂,不少疑难怪病多从痰论治而取效,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从痰治”的说法。
从临床表现来看,痰饮致病一般多有咳痰量多、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但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突出表现为眩晕者,所以又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说法。
因痰和饮停聚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病症也不相同。现列表说明如下。(仲义居)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