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中医的艺术与艺术的中医

中医的艺术与艺术的中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杨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中医的科学性”讨(争)论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医是艺术,而不属科学。有这样认识的人当然都是坚定的中医人或中医的“粉丝”,有意无意地用艺术来保护、赞誉、“提高”中医。记得某院校举办过一个以“中医与艺术”为题的讲座,其内容主要是说古今一些名医有各种各样艺术的爱好,如京剧、书法、国画等等,显然讲的是“中医从业者的业余艺术爱好”。
那中医到底是不是“艺术”呢?笔者的观点:首先,中医不是艺术。艺术是美学范畴,其终极目的是创造美,医学研究人体生命,以健康为目的,二者当然不是一回事。其次,中医确实比西医具有“艺术性”,使人产生“中医是艺术”的错觉。这是因为:
疗效神奇:古代和现代的医籍、医案、医话等和传说中,有大量关于疗效的描述,往往是久治不愈或必死的人,经主人公施治后“霍然而愈”、“效如桴鼓”,起码也是“一剂知,三剂愈”,甚至“世人皆以扁鹊能生死人”,等等。疗效神奇、出人意料,给人以艺术享受。
诊治方法多样:中医诊治方法、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医生对同一患者可能治法用药不同,或者同一医生对不同患者却使用相同的方法,千姿百态,甚至是千奇百怪。患者有症状,化验、CT检查不出来,老先生摸脉望舌,甚至一看神色,便知病之所在;常规治疗花费许多钱、许多时间治不好,也许一张小偏方、一二次针灸、一二味草药代茶、外洗……就好了。因为有不同、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就有了艺术感。
学习过程:传统艺术的学习大多是这样:初学容易,可以自学,但登堂入室则很难,越深入越不容易。要想学好,一要下苦功,二要有悟性,最好还要有名师指点。进了门,就讲究“功力”,而“功力”要在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是靠聪明和老师教就能解决的。学中医也是如此,没有长期的临床磨砺难成大家,所以中医与艺术家都是“越老越吃香”。
流派纷呈:中医有“经方派”、“时方派”、“金元四家”、“火神派”等等;各种艺术形式大都分派,书法有苏黄米蔡,诗词有婉约豪放,绘画有印象派野兽派,等等。而现代西医学领域分科明细,但基本不分派(不绝对,比如面对同一肿瘤患者,有主张坚决手术、除恶务尽的——可以称为“攻下派”。也有主张非手术放化疗的——可以称为“保守派”)。
其他:因历史上文人比较有条件多读、读懂医学典籍,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抓鸡”,所以古代名医大多半儒半医、亦儒亦医,他们的文字除了论述医药,文采也好,读之除了获取医学知识还能给人以阅读的享受;过去处方用毛笔,一些中医书法好(如傅青主),医案、处方具有书法美……,如此等等,都可使人在面对中医时联想到艺术。
以上诸方面(当然不全面),都是使中医这门科学具备艺术性,因而与艺术产生关联的因素,但只是其“然”而非“所以然”。使中医具备艺术性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医提倡“在一定规矩之内的创造性思维”,二是中医是一种“能不断提高的技艺”。先说第一点,艺术怕重复,真正艺术的必须创新,千篇一律的只能是复制品。中医诊病治病充满智慧机巧,十人十方,百人百法。面对一般情况可以套用成方成法,但面对非常之证必用非常之法、突破窠臼才能获非常之效。如肺有寒痰,常法温肺化痰久治不效,有人使用外科治疗阴疽的阳和汤获效;白术常用于脾虚泄泻,岳美中先生用其治便秘获效;蒲辅周先生治疗口疮,使用原本治疗遗精的三才汤;附子有毒,常规用几克,可有人用几十上百克,不中毒且取奇效……。但细究起来,这种创新一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框架内,而不能恣意“创新”。方法疗效在“意料之外”,理论却在“情理之中”。第二点,凡是技艺,只要其操作水平有不断提高的潜能,就可以具有艺术性,因此可以说“艺术无处不在”。如果一种技艺很简单,没有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提高的余地,那么再熟练也只是“熟练工”,成不了艺术。诊病疗疾是一种复杂的技艺,其水平永无止境。如果纯熟精湛到了“望而知之”、“屡起沉疴”、“应手而愈”等地步,就达到了艺术的水平。但能达到“艺术”高度的技艺,还是技艺,而不是严格意义的艺术。庖丁的宰牛水平再高,还是厨师。同样,医学就是医学,不是艺术,不“创造”艺术品,而是恢复人的健康。如此,可以依水平由低到高把中医师分为:合格的中医、熟练的中医、艺术的中医。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科学,运用这门科学诊治疾病是技艺,将这门技艺运用纯熟精湛就是艺术!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