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文和《名老中医之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他们学习中医理论,记诵、勤思、博览、体悟,夜以继日;他们学习临床,尝药、侍诊、求师、省身,终生为之。其学术思想深邃丰厚,临证积累多真知灼见和独到之秘,成为中医药学的瑰宝。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百折不回、精诚专一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令人肃然起敬。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张奇文教授继编撰《名老中医之路》之后,又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还建立了“名老中医研究室”。在介绍、研究名老中医自学、家传、师承、学校学习的经验以及成长历程的同时,对引导新一代名医的成长,启迪当今的中医教育有重要作用。
设立专栏 主编专著 合订再版
《名老中医之路》成书历程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这本巨著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
——邓铁涛
说起《名老中医之路续编》,不能不提《名老中医之路》。张奇文回忆,那是1980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了“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名老中医的治学经验陆续发表,中医界为之轰动。
1981至1985年,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与周凤梧教授、丛林编审共同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三辑,载近现代名老中医97位。第一、二辑为当代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为门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故去的名老中医文章。
该书发行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对宣传中医、抢救中医、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功不可没。
这样一本好书,脱销了20年。直到2005年,该书第三次合订印刷出版后,才满足了读者的愿望。
统观全书,名老中医的成才方式除了祖传外,不少是自学成才的,其中还有一些是学徒、工匠出身的,如李聪甫、刘炳凡、岳美中。当然也有科班出身的,如方药中。他们以不同方式学习中医,但共同点只有一个,苦读经典,拜师学习,注重临床。由此可见,师承教育对培养名医大家的重要性。
书信约稿 实地考察 跟随学习
始得《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名老中医之路》梓行后,指引鼓舞无数青中年中医奋勇前进,茁壮成长。今张奇文教授又广为征集编辑新一轮之路,对振兴中医、培育人才大有裨益,爰以俚句明之。岐黄贤达之心路,升堂入室之捷径,大医上工之楷模,杏林翘楚之明镜。
——朱良春
2006年6月,张奇文应邀出席在江苏南通举行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传承高层论坛”,会议的主题是“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他在拜访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路志正等老前辈外,也结识了一些久闻其名但不曾相识的中医临床家和后起之秀。
当他看到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已是寥若晨星,更加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历代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和治学经验加以总结并一代代传下去,为现代中医教育提供借鉴。
当时,周凤梧已经逝世、丛林也退休了。于是,他邀柳少逸教授等共同从事《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编撰工作。这次入选《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条件有三,一是副高以上职称,二是年龄在60岁以上,三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全国和地方有很高威望,并有一定数量的理论和临床论文与著作。编者还特别关注身居偏远农村,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一技之长,受到当地百姓信赖的“真正中医临床家”,如安徽六安的张琼林,山东日照的孙学全等。
在张奇文的诊所里,记者看到一大摞特快专递回执。张奇文说,新一轮的名老中医,几乎都不认识,发平信约稿一是担心收不到,二是怕作者不重视。就这样,一封封约稿快递送了出去,有的回了信,稿子寄来了,有的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无奈,他又拖着病体,自费辗转各地去考察、约稿。
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向卢崇汉教授约稿,张奇文记忆深刻。当时,卢崇汉正在出诊,患者很多。因忙于诊务,卢崇汉一下午几乎没和张奇文说一句话。中午由卢崇汉夫人作陪,在附近餐馆吃了一顿面条。谈话中,张奇文得知其夫人是潍坊老乡,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卢崇汉是四川卢氏火神派第四代传人,擅以扶阳为本,治疗疑难杂症,疗效卓著。他自幼跟随祖、父二辈,尽得心传,19岁就有“小火神”之称。张奇文考虑,卢崇汉的成才之路和学术思想非同一般,对后人有借鉴作用。于是,又到他家中拜访。
卢崇汉得知张奇文的身份和初衷后很是感动,对他的再次登门拜访也过意不去,特设宴招待。两人谈得很投机,并成为了忘年交。
不仅仅是为了约稿,学习其他中医的一技之长是张奇文的真正目的。山西灵石的李可是一位中医大家,常以数百克附子抢救心肌梗死等危重病人,效果显著,使剧毒之品变成了救命仙丹。
张奇文听说李可要到青岛出诊,就提前到达李可下榻的饭店,将房间安排在李可隔壁。在跟随李可的7天内,白天看他如何诊断,如何用药,晚上与他攀谈,探讨中医理论问题,交流临床经验。张奇文认为,李可看病与常人不一样,其特点是重扶阳、补阳,突出了阳气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对此,张奇文收获很大。
继承前贤 感悟思辨 创新发展
开设“名老中医研究室”
张奇文教授在振兴中医事业上取得可喜成绩,兹赋诗以贺。学了中医就姓中,振兴岐黄为苍生。合倡编写名医路,少年班开育新星。传播国粹赴海外,弘扬哑科力建功。老骥伏枥雄心壮,余热济世丹心红。
——路志正
不久前,在山东潍坊,“张奇文名老中医研究室”揭牌了。其实,身为名老中医,他对名医的成才体会更深,对研究名老中医成才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特别是得知入选《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老中医有的抱病卧床,有的入编却溘然长逝而未看到此书出版,他觉得内疚和遗憾,紧迫感也更加强烈。
“路,在诸位中医老前辈的谆谆教导和嘱托中延伸,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张奇文告诉记者,掌握中医药这门学问,除了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外,还必须经过名师的指教、传道、授业、解惑。
多年以前,他担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时,抓了“一老一小”。“老”是编撰《名老中医之路》,“小”是开办中医少年班。中医从娃娃抓起,这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第一次。
做过医生、做过教授、当过厅长的张奇文体会,“发展中医要推陈出新,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灭陈出新。”因此,年过古稀、载誉一生的他,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对当前中医乏人乏术的状况忧心忡忡,感到培养新一代名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于是,他从省城回到家乡,继续从事中医医疗、教育、研究事业。
为加快“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张奇文在编辑《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同时,开始编辑《中国当代名医验方新编》,希望入编而健在的名老中医和尚未入编的后起之秀,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方剂和方法,使中医药早日扎根在民众心中。
张奇文说,本着“术业有专攻”和“转益多师为吾师”的前贤垂训,把中医的命运和前途与个人紧密连在一起,当一个对得起病人的称职医生,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期盼。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