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药的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梁飞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树木与土壤的关系。每个中国人,基因里都有中医药的成分。在经过若干年的困惑之后,人们豁然醒悟:原来自己的祖先是难以想象的高明。中医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它,只是可能浑然不觉而已。
透过端午节热闹的氛围和清新的粽香,你会发现这个节日是个不折不扣的古代医药节,其间盛行的诸多风俗都与医药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来谈谈端午节的渊源。流传较广的说法,不外纪念屈原、纪念曹娥或者纪念伍子胥。而据闻一多考证,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事实上,这些解释都不如“恶(音悟)日”之说确凿有据。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五日是个不吉祥的日子,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接近夏至,这一时期,毒蛇、蚊虫等有害动物开始繁衍孳生,瘟疫也开始流行。五是阳数,重五有“极阳”之意,阴阳不谐,于是形成“躲午”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为了应对自然的变化,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吕氏春秋》中即规定人们在这个月要禁欲、斋戒。其他的措施如:
浴兰汤:《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表明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大约也是为了避害。这一风俗后来多有流变,各地有了不同的药物沐浴习俗,采用的药物有菖蒲、艾叶、柏叶、桃叶等,或一种或数种混合煎水洗浴。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吃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粽子。晋代以后粽子成为端午固定食品。内容有所变化,主料成了糯米,以煮食为主,同时还出现了添加中药益智仁的“益智粽”。此后不断涌现新的添加物,如红枣、小豆、核桃等果实以及中药等,之后菰叶也变为箬叶、苇叶。
龙舟:而去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可能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当地神舟以祈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体现了古人驱瘟除恶、消灾去病的愿望,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舟会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神舟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炮迎接,撒茶米,祭拜。祈求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悬艾叶、菖蒲:端午节时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是现代非常流行的做法。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佩香囊:香囊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香囊的内容物也多有变化,其功能有吸汗的、驱邪的、辟虫的、防疫的等等,制作也日渐精良,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至今在民间受到欢迎。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大概是因端午前后草药地上部分生长茂盛成熟,药性好的原因吧。更有些药物严格规定要在五月五日进行炮制。端午捉蛤蟆制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的传说,现代有不少地区还有端午捉蛤蟆的习俗。蟾酥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清朝宫廷太医院规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取酥日。太医院官员在捉癞蛤蟆的时候还要讲排场,宫服仪仗,列队举幡,高奏鼓乐。有诗讽曰:“抖擞威风出凤城,喧喧鼓吹拥霓旌。穿林披莽如雄虎,捉得蛤蟆剜眼睛。”
洒扫庭院:端午节也是古代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来洒扫庭院,悬挂艾枝、菖蒲,洒雄黄水,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从端午习俗不难看出,中医中药是多么自然地渗透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我们每天和它相逢却视而不见,或许这就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