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医药文化

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医药文化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周颖
在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活跃着另一个马背民族——满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及其先民不断积累、创造并传承下灿烂的满族文化。仅就满族民族医药而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至今仍被民众应用着,丰富着,传承着,发展着。
“不胜枚举的满族民间医疗方法和药物资源,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富育光说,抢救满族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祖国多民族文化宝库时不我待。
多年来,一些散在民间的满族医药文化遗存经过专家学者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如同耀眼的繁星,令人瞩目。同时,满汉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专家考证中也得以证实。
推广“人痘接种术”
16~17世纪,一种叫“痘”,即天花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当时,这种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所以死亡率较高。虽然我国在16世纪末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但当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和应用。
满族对天花的危害早有认识,从萨满教的医神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天花的敬畏之情。早在后金皇太极时期,就设有避痘所。
康熙亲政后,一直将痘疹的危害挂在心上,除了继续避痘之外,听说武昌府通判傅为格善于为小儿接痘和治疗,即派人寻找为皇家子弟种痘。当他了解到种痘的好处后,不仅给予充分的肯定,还下诏推广。
从此以后,清代始终遵守这一做法,王室上下人等都要接种人痘。乾隆年间,有条件的人家十有八九都要种痘。由于清政府对人痘技术的提倡和推广,人们对天花的预防有了基本方法和保障,很大程度减少了天花所带来的危害。
后来,这种方法传入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地,被外国人认为是预防传染病最聪明的做法。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崔勿骄研究认为,满族医药有6个特点,即萨满与医药相混杂的历史悠久;心理疗法与实体疗法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药品的用量与中医药有区别;处方用药种类少,用量大,单方多等特点。
同时,满族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别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如温泉洗浴、针灸、食物、药酒、正骨、冰敷、热熨等。
“木鸡汤”的传说
“开春喝碗木鸡汤,一年四季保健康。”这是流传于长白山地区的一首歌谣。什么是“木鸡汤”?满语称为木鸡,其实是学名为“云芝”的一种山菌。将木鸡与核桃楸皮煮水,即“木鸡汤”。
“木鸡汤”在关东地区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是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的是古代辽东长白山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贫困家庭出身的情侣,小伙子叫哈克敦,姑娘叫讷敏。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到了谈婚论嫁之时,两家都在准备结婚的东西。
谁知天不遂人愿。有一天,相爱中的讷敏遭到了病魔的袭扰。她脸色和眼睛发黄,有气无力,不能吃饭。接着,也走不了路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村里的老人说是得了黄病(黄疸型肝炎)。当时,两家都经济困难,无钱请大夫,讷敏只能在家里耗着。哈克敦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想到山上采一些人参给讷敏补补身子。
他顺着长白山走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也没有找到一棵人参。回来的路上,他觉得头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树上落下的木鸡。没有人参,就采木鸡吧。他采了一些,回来洗净,与核桃楸皮一起熬水给讷敏喝。一段时间后,讷敏渐渐能吃饭了。接着再喝,她的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不久,就能下地干活了。从此,两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如何研发满药?怎样弘扬满族医药文化?木鸡汤的传说给了丹东人一个启示,并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开创了满族医药研发的新天地。
1974年,丹东中医研究所韩雪华医生在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进行地方病普查时,听到木鸡汤的故事,并将这个方子带回丹东使用。几年间,对50个特殊病例进行检验,一年生存率为32%,其中Ⅰ期肝癌患者生存率极高。
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杨林村的满医第二代传人韩永芳已经82岁高龄了,他的经验是,木鸡汤保肝效果好;核桃楸清热除湿,树皮、根皮、叶子都有效。
随后成立的丹东药业集团将木鸡汤化蛹为蝶,研制成如今的复方木鸡颗粒。其中木鸡、核桃楸皮为君药;菟丝子、山豆根为佐使药。实验证明,该药具有扶正固本、清热燥湿、解毒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
如今,这个企业已经开发出复方木鸡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生产批准文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来,日本一家公司看好这个产品,准备在日本推广。
为挖掘满族医药文化,该集团组织专家到满族聚居地——岫岩、宽甸、凤城等地走访调查,编写完成了《满族传统医药概述》,并于近期出版。
“总结、挖掘以复方木鸡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满族医药,对弘扬民族医药文化起到积极作用。”辽宁省中药学会会长、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康廷国说。
神秘的“东壁色夫”
专家考证,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字东壁)曾亲履长白山考察、采挖人参,并与满族祖先女真人结下友谊。
公元1583~1593年间的一个春初,60多岁的李时珍穿着青袍宽带,身背布囊,从明朝辖地出关到辽东,在长白山脉五女峰一带考察人参,与向导失去联系而迷了路。
正当他躺在山凹中休息时,被努尔哈赤手下士兵当作明朝边防大将李成梁派来的奸细抓住。士兵将他带到努尔哈赤重兵驻地鸣山附近,一再追问他的姓名。李时珍只说自己是汉族医生,叫“东壁”,来辽东的目的是为了医学事业。
在被掳期间,“东壁”用自己的医术为女真人治病疗伤,还用汤药为努尔哈赤洗脚。为给女真人治病,他常常熬药制药到深夜;女真人不懂医术,他就帮着辨认中草药,并制成标本;晚上没有病人时,他在獾油灯下整理图谱和文字材料。“东壁”平易近人,热情健谈,加上认真研讨医术的举动得到女真人的好感,努尔哈赤也对他十分尊重,称他为“斡克多玛法”,即“医生爷爷”。
当时,女真人挖人参采用大拉网方式,不论大参小参都挖出来,好的卖,坏的扔,“东壁”看了很心疼。就教他们挖大留小以及储存的方法,还建议他们不要囿于种族之见,应该邀请汉人出关帮助种植和采挖人参。
这年中秋之后,“东壁”心事重重,称家中儿孙惦念以及修编医书,执意要回故里。努尔哈赤见留不住,就派人护送。“东壁”带着在长白山搜集的上百株人参标本、图谱入关,从此再无音信。
万历30年,即公元1630年,女真人采纳了“东壁”的建议,以优厚待遇邀请了直隶、山西的人参技术人员出关帮助栽培人参。“东壁”走后,女真人对他念念不忘,在自己家史中多次提及“东壁色夫”(满语为“东壁师傅”)的故事,并称之为“神人”。清朝建立之后,各地药王庙就把李时珍与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并列一起供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