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医治心得   »  柯与参治疗风湿病5特点

柯与参治疗风湿病5特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王世彪 何继红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柯与参(1903-1978年)是甘肃省著名的老中医和中医教育家,中医学术造诣很深,临床经验丰富,自拟了许多至今在临床上使用的验方,他认为“万卷虽多必择要,一方有效即穷源。”著《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一书,书中记载有治疗风湿病的医方8首和病案1则,读后颇受启迪,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将他治疗风湿病的特点总结如下。
分型论治
柯与参认为“痹证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表现在患者身上的症状是有差异,但不外风、寒、湿三邪侵入肌表,深入经络,痹阻血脉所致,甚者深入筋骨,留恋不去。故大多数患者病程缠绵,病情顽固,经久难愈,每因气候变化而病症加重”。 因此,治疗宜辨证论治。他将风湿病分为“着痹”、“痛痹”、“热痹”和“肾痹”等进行治疗。
着痹 着痹即湿痹,以“四肢关节经常疼痛,尤以气候变化时为甚”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湿,活经络”,方用“自拟利关节汤”,药用:生地9克,熟地9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牛膝9克,威灵仙9克,苍术9克,黄柏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防己9克,羌活6克,防风6克,白芷6克,龙胆草4.5克,陈皮6克,茯苓9克,香附6克。水煎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50毫升,连服5~10剂,以症状消失为度。
痛痹 痛痹即风寒痹,或寒痹,他认为多由于“风寒偏盛,瘀血阻滞脉络”所致,在西北地区更为多见。以“疼痛发生于腰部及股骨部,沿大腿及小腿之后面而至足蹠,夜间疼痛增剧”为辨证要点,柯氏之言“痛痹”,根据其症状特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病症。治宜“温通经络,除湿止痛”,方用“自拟痛痹汤”,药用:柴胡9克,桂枝9克,白芍9克,小茴香9克,茯苓9克,当归15克,延胡索6克,泽泻6克,川楝子6克,熟附片9克,甘草3克,生姜3克。开水煎服3次,每日早、中、晚各服100毫升,连服3~5剂。
热痹 他认为“热痹”从“痛痹”等发展而来,是“病久邪郁化热”所致,以“膝、肘关节肿胀、发热、疼痛,不能行动”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祛湿”,方用“自拟消肿镇痛活络汤”,药用:淫羊藿9克,追地风9克,薏苡仁18克,桑枝15克,汉防己9克,知母6克,黄柏6克,泽泻9克,怀牛膝9克,白茅根15克,槟榔片9克,紫苏梗6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5剂。
肾痹 以“腰部经常疼痛,气候转变时更甚”为辨证要点,柯氏之言“肾痹”,即风湿腰痛。治宜“通经络,除风湿”,方用“自拟肾痹汤”,药用:蔓荆子6克,藁本6克,羌活6克,防风6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牛膝9克,续断9克,乳香6克,小茴香4.5克,鹿角9克,香附9克,木香4.5克,沉香2.4克,甘草3克,生姜3克。水煎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50毫升,连服4~5剂。
按发病部位论治
根据他记载的医方分析,他治风湿病不仅要辨证论治,而且要注重发病的部位,如发病在肩背、下肢、腰部、大腿及两脚皮肤等都有不同的论治处方。
肩背疼痛 “肩胛及背部僵直疼痛,不能转侧”,相当于现代之肩周炎,治宜“行气,祛风,通络”,方用“自拟活络止痛汤”,药用: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白芍9克,葛根9克,柴胡6克,黄芩9克,天花粉12克,生牡蛎15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5~6剂。
下肢痿软 “两腿软弱无力,不能行动,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脉虚数无力,”即“痿痹”之证,相当于现代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病,治宜“健脾补肾,强壮筋骨”,方用“自拟痿躄汤”,药用:炙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党参9克,熟地黄12克,白芍9克,当归9克,怀牛膝9克,杨柳9克,山茱萸9克,山药12克,麦冬9克,十大功劳叶9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早、午、晚各服150毫升,连服5~7剂。
肾虚腰痛 “腰痛,按之疼痛加剧,俯仰不便,妨碍活动。”治宜“补肾气,强筋骨”,方用“自拟三胶补肾丸”,药用:鹿角胶30克,龟板胶30克,阿胶30克,巴戟天30克,骨碎补30克,川续断30克,山茱萸30克,党参45克,熟地黄45克,山药30克,麦冬30克,生龙骨45克,生牡蛎45克,三七9克,怀牛膝30克,老松香(炒去油)21克。共研及细末,炼蜜为丸,每丸4.5克,每日早、午、晚各服2丸,白开水送下。
烂疔 “大腿以下及两脚发红肿,不能行走”,相当于中医之“皮痹”,皮肤红肿疼痛之症,治宜“解毒、清热、除湿”,方用“自拟十味解毒消肿汤”,药用:金银花9克,连翘9克,玄参9克,牛膝9克,木瓜9克,薏苡仁15克,白及9克,泽兰15克,阿胶9克,冬瓜子15克。水煎服,每日早、午、晚各服100毫升,连服3~5剂。“此方治腱鞘炎、急性关节炎,有良效”。
先治标后治本
柯与参治一痹证患者,腿关节疼痛三年余,痛有定处,时轻时重,曾在四川等医院服祛风利湿药多剂不效,又因生第二胎后感受风寒,病情加剧,周身关节疼痛,诊断为“风寒湿痹,邪留经络之证”。他制定的治疗原则是“初则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继则活血通瘀,宣通经络”,患者感受风寒致痹痛为标,邪留经络为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柯氏先以疏风散寒方治标,后以身痛逐瘀汤治其本,服药10剂,“痛减大半”,又加赤芍、延胡索、益母草、制马钱子等进一步祛瘀止痛,加苍术炭、炒黄柏加强利湿功效,连服5剂,诸症悉平而获愈。
擅用身痛逐瘀汤
柯氏认为风湿痹证,以风寒侵骨,瘀血阻滞脉络为多见,往往服一般祛风利湿药不效,他根据西北地区特点和自己多年临床经验,采用“逐瘀”为主,“祛风湿”为辅的方法进行治疗,每获良效。他认为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之“身痛逐瘀汤”专对此症而设,临证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灵活掌握,如背痛者加鹿角霜、补骨脂;腰痛者去五灵脂、香附,加川续断、苍术炭、黄柏、泽泻;肢体麻木沉重者加桂枝、熟地黄、龙骨、牡蛎;手足冰冷、血寒凝滞者加桂枝、熟附片。只要在实际运用中抓住关键,善于权变,自然可使“气血流畅,痹痛自愈”。
疏肝缓急止痛贯穿其中
柯氏治疗风湿病喜用芍药甘草汤,用其疏肝,缓急,止痛。还用到柴胡、陈皮、香附、木香、延胡索、老松香、木瓜等疏肝行气而止痛药物,以加强止痛效果。柯氏早已注意到肝气郁滞在痹证中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内科治疗过程中强调心理疏导贯穿其中不谋而合,值得学习。
此外柯氏治疗风湿病方药均剂量很小,最大剂量15克,最小剂量3克,大多为6~9克,一般要求水煎3次,早、午、晚各服1次,如果病久则服用丸药,缓缓收功。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