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国医大师的分量——《国医大师》读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主编的《国医大师》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隆重面世。通过这部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风采的传记集,展现给人们的是30位大医生动的人生经历,30首中医大雅夔乐的恢宏交响,每一节文字中都迸发出曲折、艰辛、探索、攀登的呼喊,每一个音符里都演奏着学习、实践、收获、成功的乐章。30位大师,人人有一部感人肺腑的治病救人光荣史;30名国手,个个有一本催人奋进的德艺双馨传世经。认真拜读《国医大师》一书,嚼之若啖蔗饴,品之像饮风篁,观之似临玉鉴,思之如面冰壶。确有“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之感(明·王世充《本草纲目序》)。想用一篇短文写出学习心得,实乃难为之事。辗转之中,越发感到它的凝重、厚重和沉重。
《国医大师》的凝重感,表现于中医与时代命运的融和、学术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之上。中医学对人类繁荣昌盛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致力于这一学科创造、传承、发展的名医名家们。打开中国医学史,远有医和、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等数代师表,近有丁甘仁、恽铁樵、张锡纯、承淡安、施今墨等众多大家。历史刻下了他们的丰碑,人民记下了他们的功德。作为被人民政府正式成批授勋的记录,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等30位专家当是第一次。时代进,中医兴;国家昌,栋梁幸。国医大师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希望,是中医最佳历史机遇期中酝酿出的时代骄子。在30位享此殊荣的专家身上,凝结着他们各自奋斗不止、拼搏进取精神的艰辛和苦乐,凝集着成千上万名中医大家们的智慧和业绩、凝聚着62万中医人的炽热和豪迈。
《国医大师》的厚重感,来之于大师们的精与神、学与用、行与果。在成长道路上,他们或许有不尽相同的经历;在学术造诣上,他们可能有各自独到的特色。但在他们成材的基本元素中,有几点是颇为近似或一致的:一谓厚文化,二谓崇经典,三谓修仁德,四谓拜名师,五谓重实践,六谓勤思考,七谓长悟性,八谓练绝技,九谓善总结,十谓乐传播。通观《国医大师》一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以载道,学医者,当先学好文化,以为进取途径、进步法门。国医大师们,多有习文之趣,读四书五经,研史书哲理,阅农经数算,学音韵章句,长期的文化熏陶积成了他们博学的基础。“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犹毒于梃刃。”(南宋·史崧《灵枢经·序》)精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及各家学说,更见大师们的功夫。他们学而诵之,习而用之,许多人对中医的经典著作能倒背如流,终生受用,终生受益。道为医之基,德为人之本,能成大师者,非修性修德莫为。“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仁心仁术”、“助人之心,福门灯塔”、“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李振华、邓铁涛、朱良春、苏荣扎布大师的座右铭,道出了大师们的共同心声。
家传和师承,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中医人才和学术的主要传承方式,即使在完备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这一形式仍然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重要手段。大师们成长的道路告诉人们,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无数人梯的支撑。“经典通大道,临证知真谛”、“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郭子光、周仲瑛大师总结出的这些格言,是所有大师切身经验的写照和对后学的谆谆训诫。临床是中医最具要害的学问,非坚持长期临床和围绕临床从事教学、研究,就很难成就真正的中医药人才。“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难以穷其变而尽其精。”(清·江涵暾《笔花医镜》)作为个体而言,学习中医、掌握中医,与悟性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有心之人,看无字之书也练达;无心之人,读有字之书亦茫然。”(唐由之格言)学医者必须善于“钻进去,跳出来,通过实践在‘悟’字上下功夫。”(王绵之格言)最终才能达到“继承与发扬并重,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结果(吴咸中格言)。“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这是路志正老引用清代医家赵濂《医门补要》中的话,它既是对大师们履行过的人生高境界的概括,也是大师们对后学的要求和期待。聪颖与睿智的融合,造就了大师们的高超医术;刻苦与心血的结晶,铸成了大师们的高尚人生。
《国医大师》的沉重感,发自作者对时光紧迫、光阴无情的感慨。30位大师中,年纪最“轻”的是76岁的张学文教授和79岁的郭子光教授,其他大师均为80岁高寿之上,超过90岁的已有11人。就在大师称号命名的当年,已有张镜人、王绵之、方和谦三位老人相继仙逝;之后,又有任继学、裘沛然、李玉奇三位教授相继驾鹤西去,令人们悲伤。读书思人,他们的经验亟待抢救,中医人的使命感是沉重的;读书想事,中医学的发展亟待推出新人,中医人的责任感是沉重的。作为国家宝藏、民族精粹的中医,要传承、要发展,要进步,要有更大的作为,没有大批社会信誉度高、群众认可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人才不行。岁达期颐之岁而健者寡,术待耄耋之年方传之迟。成就人才、推出人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要创造条件,使大批的从心、耳顺、大衍、不惑乃至立年、始冠等多年龄段的人才脱颖而出,时代呼唤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有一批具有学科带头人才华的中医帅才、掌握全面技能的中医全才和具有特色技能的中医“怪”才梯队。国医大师们爱才、惜才、育才之宽阔胸怀,催化出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凝重中折射出的希望之光,厚重中裹藏着的财富之宝,沉重中感觉到的奋发之志,是《国医大师》一书带给读者的兴奋、启迪、思考点,值得中医人仔细咀嚼、品味、感受。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