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促康复——访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邴雅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郑访江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老年病研究所所长邴雅珺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病工作20余载,对病后康复调养有较深刻的认识。为此,我们采访了邴雅珺主任,她结合临床实践,就病后康复的饮食、起居、药物调理等内容谈了她的认识。
病后调养很重要
邴雅珺介绍说,养生就是为了保持健康长寿,远离疾病,但有时疾病不可避免,患病后身体处于病理状态,这一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存质量,这一状态的发展就会不断地损伤机体,缩短寿命。生病后应积极寻求医学手段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患病后就只有被动地接受治疗,消极地等待痊愈,而要积极寻求药物治疗之外的防治手段,调养康复,防止旧病复发或发生新的疾病。
中医学历来重视患病后饮食调养,病后这种特殊状态下的养生很重要。病后体质尚虚,正气未复,如通过养生手段使身体渐渐地恢复;如果不注意调养,易使病情反复或加重,需要重新治疗,甚至留下病根成为一个薄弱环节,长期影响身体健康。
邴雅珺认为,病后养生可通过保养正气,调动神气,协调脏腑,补养气血,平衡阴阳,提高机体的机能状态,也减少某些治疗手段的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扶正与祛邪并重
邴雅珺说,病后养生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扶正和祛邪并重。一切疾病都是正邪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的过程。所谓正,即正气,指人体调和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邪气指外来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以及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产生的瘀血、痰饮、食积之类代谢物等一切致病因素。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进退与斗争的过程。此外,一些治疗措施在祛除病邪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正气。另外,疾病痊愈或渐趋痊愈的时候,不仅正气尚未恢复,邪气也未完全消除,所以患病后的养生就在于扶助正气,促进正气的康复,从而祛除邪气,防治疾病的复发。有时,正邪双方斗争尚激烈,如果不注意正邪双方的情况,还可能造成疾病向不良的方向转化。
康复调养方法多样
关于病后养生的具体方法,邴雅珺主任也做了介绍。病后养生主要包括精神调节、饮食调养、起居调摄和药物调理4个方面。
精神调节 最主要的是要保持好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对提高正气有很重要作用。患者尤其要注意七情调节。众所周知,大怒则气血逆乱,过喜则神气松懈,忧愁思虑则气血结聚,悲伤则气机消沉,恐惧则神气涣散,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加重疾病,甚至由于触动咳血、痰浊等而引起新的疾病,所以病后尤应注意情志的调节,不要过分地着急和焦虑。
饮食调养 病后饮食调节重在养脾胃,一些食物具有良好的调补身体、培养脾胃的效果,如扁豆枣汤可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薏苡仁汤可治肺热补脾虚等。这样通过食物调养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改善脾胃运化和化生气血津液的作用,就能有效地促进康复。病后饮食调养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注意饮食的宜忌,谷物、果品、畜类、蔬菜等各种食物都可以用来补养正气,但要看食物的性味是否适合,合则可以食用,可以起到补养作用,不合则有损于脏腑,会加重病情,则应避免食用。如在各种感染性疾病期间或初愈之后,酒肴、甘滋、肥鲜、生冷等物皆应慎用少食,凡油腻、发物、熏烧动物内脏应禁食,而水果生冷,有损脾胃者不宜食用。
起居调摄 一般患病后应避免劳作,注意静养,同时保证睡眠充足。虽然病后休息静养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闲逸过度,久卧少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进食欲,运动量和运动方式要根据病情和自身体力活动能力而定。大病初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待机体渐复,元力渐充,逐步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劳动。
药物调理 大病初愈,或慢性病迁延、恢复期,难免气血亏虚、脏腑衰弱,选用一些补药进行调理,促进气血生长和脏腑机能的康复是必要的,但要区分病在气血、阴阳和脏腑之不同,还要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适当调整。特别要避免大补和乱补。脾胃为后天之本,生病后只要胃气尚存,疾病就有痊愈的希望。大病初愈或慢病恢复期,首要的是要补养脾胃,只要恢复胃气的充盛,气血化生充足,就能加快疾病康复,所以,病后药物调理重在调养脾胃。
在调理脾胃方面,脾胃气虚(主要症状是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者,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表现为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者,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另外,可食用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等食物调理脾胃。
在药膳方面,可用:①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②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气之功效。③芡实茯苓粥: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有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