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民俗里的中医文化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吴桂芳 四川省旺苍中医院 青天赐 四川省旺苍中学今年6月22日是农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许多习俗都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夏至节,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这苋菜被誉为“补血菜”、“长寿菜”,《食疗本草》说它能“补气除热,通九窍”,《滇南本草》说它能“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滇南本草》说它“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润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可见古人葫芦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
在我国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有一种观点还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节。故而在陕西等地,夏至还有食粽子的民俗。从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来看,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其中的大枣补中益气,栗子补气健脾、益肾。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人们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粤桂“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别录》言狗肉“主安五藏,补绝伤”,《医林纂要》说它“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中医学认为,常食狗肉,对于脾肾之虚、胸腹胀满、鼓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及败疮久不收敛等症,很有裨益。
夏至气候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因此在江苏等地方有食三鲜的习俗。常食的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前已谈到,苋菜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通利二便,利窍止血等功效;《群芳谱》载蚕豆“快胃、和脏腑、解酒毒”,能“健脾、除湿、通便、凉血”;《本草纲目》说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树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名医别录》谓樱桃“主调中,益脾气”,《备急千金要方》还说“樱桃味甘平,涩,调中益气,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随息居饮食谱》中讲述“梅,酸温,温胆生津”,其味酸涩,长于收敛,能敛肺止咳,可治肺虚久咳不止,又能涩肠止泻,治疗脾虚久泻;香椿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消火解毒的功效,民谚云:“常食香椿芽不染病。”
川北旺苍县一带夏至节还有煮粥喝茶的习俗。人们常用荷叶煮粥,荷叶香气清芬,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食少腹胀等症。有的人家还用冬瓜煮粥,陶弘景说冬瓜“解毒、消渴、止烦闷,生捣绞汁服之”,此粥适用于暑热烦闷、水肿、肺热咳嗽等病症,可起到清热利尿作用。煮茶用料多为竹叶,《食疗本草》载竹叶“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重庆堂随笔》谓其“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蒜的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叶梦得《避暑录话》上记载一则以蒜疗病病例:“有人暑月驰马赶路,落马堕地欲绝,急命人以蒜汁灌下,顷刻而醒。”
夏至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风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咽炎等疾病的患者,常趁此时节用外敷配合汤药、针灸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中医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夏至节还有许多禁忌。《清嘉录》载,夏至日“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就是说,夏季要夜卧早起,“养收气阴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中医药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璀灿的瑰宝。夏日酷热,这些民俗里的中医药文化却像青翠绿叶片片绽放,阵阵清凉之意沁人心脾。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