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化湿防化热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辛香温燥之品,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化湿”。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机,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然临证用药时仍当仔细揣摩,现将笔者误治案以示同道。
王某,女,72岁。2011年6月19日初诊。平素急躁易怒,缺乏锻炼,形体肥胖,主因乏力、纳差、便溏月余就诊。刻下症见:周身乏力困重,不欲饮食,纳食量减少,食后腹胀便溏,晨起口干口苦,口渴饮水甚少,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睡眠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证属湿浊困脾,治以益气健脾,芳香化湿。处方:黄芪25克,生地12克,炒白术15克,川楝子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芡实9克,砂仁12克,薏苡仁20克,藿香9克,佩兰9克,甘草6克。4剂,水煎服。
药后乏力、纳差较前好转,便溏症状消失,然口干症状加重,苔黄厚腻,知处方用药有失偏颇。随后调整治疗思路,予淡渗利湿治之,服用7剂后诸症自除。
按:本案病机属湿浊困脾,湿浊之邪弥漫周身,阻碍经气的正常运行,故见周身乏力困重;湿浊困脾,脾失运化,故见不欲饮食,纳食量减少,食后腹胀便溏;湿浊之邪挟胆气而循经上蒸,故见口苦;湿浊内阻,津液不能气化上承于口,故口干,但体内有湿浊之邪,故不欲饮。方中黄芪、炒白术、砂仁、芡实健脾益气以助运化;薏苡仁、茯苓、泽泻、甘草淡渗利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川楝子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以助祛邪;甘草兼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似可药达病所,然服药后口干加重,苔由白腻变为黄腻,当为方中藿香、佩兰应用不当,二者味辛性温,有伤阴耗气助热之弊,加之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气阴本已亏虚,应用藿香、佩兰后会加速湿浊化热。提示临床用药时需精确掌握药物的功效。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