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古人食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民间传说有“黄帝始烹(煮)谷为粥”这句话,由此推算,我国食粥历史已有五千年了。其实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煮食醴酪(粥)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也。”这是人们在清明节前一日的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食粥的习俗。此书还详细记录了各种食的做法。
食粥还与医疗保健有密切关系,《本草纲目》中就记载各种药粥42种。
古人食粥,原因多种多样,穷人食粥,富人食粥,文人食粥,帝王将相也食粥,食粥又食出很多情趣来。
古人有的是为了变换饮食习惯,养生健身或显示身份而食粥的。
苏东坡喜爱豆粥,说:“沙瓶煮豆软如酥。”有天晚上,苏与友吴子野游玩,夜晚甚饥,吴劝之吃白粥曰:“能推陈换新,新粥益胃”。白粥不但能充饥,而且有养生之功效。
南宋词人刘克庄是“说与厨人稀作粥”,不是无米,是求新换味。南宋诗人范成大吃粥是“镂姜削桂浇蔗糖,甘滑无比胜黄梁”。
南宋诗人杨万里爱煮梅花粥而食:“脱蕊收将熬粥吃。”
陆游更会吃粥,曰:“只将食粥致神仙。”他认为吃粥可以长寿,可以作神仙,难怪他一生饱经风霜,还活到86岁高龄。
古代宫中食粥则是隆重的礼遇。那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时,“每一诵即与粥”。唐朝皇帝也以“防风粥”赐给文人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过,“食之口香七日”。关于帝王食粥也颇有逸趣:晋元康九年,惠帝司马衷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糜者,粥也。老百姓米都没有,何能吃粥。吃惯了肉糜的惠帝却说老百姓没米粥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一言而贻笑天下。
而更多的古人食粥,是出于无奈,为了填饱肚子,延续生命,度饥荒以待丰年。
宋朝范仲淹,早年家贫,在外求学多年,每天就是两餐米粥充饥,“断机划粥”传为佳话。清朝龚自珍赞之曰:“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划粥僧舍中,学问得渊博。”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有两首《白粥诗》,其一曰:“天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两岸流。捧出堂前风起浪,交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其二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两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读来令人心酸。想那赵翼也曾在朝为官,后辞官治学,始能接近民众,由此能见其当时家境窘迫;而普通老百姓呢,简直就无法生活下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啼饥号寒,苦不堪言,粥恐怕也没得吃了!
古人以粥活命,曾把粥美称为“醴酪”。其实,粥既非醴又非酪。醴,甜酒。酪,是用牛、羊、马的乳汁做成的凝固的食品,如奶酪;或是以果子、果仁做成的糊状食品,如杏仁酪。但古人看重粥,就由此可想而知了。有一副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的是耕织艰难。
如今,粥也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安徽铜陵市 何竞)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