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壳
蚬壳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动物形态】河蚬,又名:扁螺(《隋书》)。
贝壳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长约6厘米。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膨起,位于背缘中部。壳外被有壳皮,暗褐色,稍带黄色。壳表面生长纹轮状。壳顶色黑,但多脱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在中央者最大;侧齿前后各1枚,颇长。外韧带坚强,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弯曲。足大,呈舌状。
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质的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动物的肉(蚬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壳即张开,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一般贝壳主要地都是无机盐类与一种蛋白质"壳角质"等所成。无机盐类约占95%,大部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磷酸钙(1~2%),碳酸镁(0.5%以下)。壳角质约含1%。
【性味】①《本草拾遗》:"温。"
②《纲目》:"咸,温,无毒。"
【功用主治】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阴疮。"
③《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⑤《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⑥《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团,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
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良方》)
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