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木头峪村
首页  > 陕西  > 榆林  > 佳县   »  木头峪村景点介绍

木头峪村

木头峪村
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坐落在陕西省佳县城南20公里处,东临黄河,西靠鱼山。依山傍水,林草丰茂,景色秀丽,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古村落。木头峪村呈南北走向,村内四合院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布局雅致合理,别具一格,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石窑民居有43座,均为明、清建筑,此外还保存老祠堂、古戏楼、鱼山古庙等遗址。整体布局环抱黄河,与枣林相映,古色古香,别具特色,被誉为“典型民居”、“民俗文化村”。
中文名称
木头峪村
别    名
浮图峪
行政区类别
面    积
6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帝王将相

特点

它不象江南水乡民居,也不同于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更有别于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其特点是:依山傍水,布局齐整。该村民居背倚大山,怀抱河水,建筑布局呈“井”字形,由前滩后滩组成,中间有戏楼广场相连,两条村街南北分布,村街东西皆有小巷相接,错落有致,排列整齐,体现了先辈们的精巧规划与建筑技艺;四合院落,方正对称。所有民居皆为四合院落,每院都以石窑为正,由左右厢房、下院过厅、大门、重门等组成。因当时贫富程度不同,院落又有规模大小、工艺繁简之别;石建为主,宽敞恢弘。木头峪民居也可称为石头民居,石窑洞,石大门,石围墙,石板院,是一片石头的世界,这也是它不同于其它古民居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体现了沉稳、高大、宽敞之气,给居住者以踏实、舒心、快意之感;明柱抱厦,斗拱椽檩。四合院的檐头均为明柱抱厦,高约5米,宽约3米,方椽圆檩,怀抱石鼓,厦檐上方均为桶瓦滴水,五脊五兽;崇文尚德、底蕴深厚。柱间悬挂大筐晾晒红枣。木头峪红枣古今远近闻名,只此唯一方法方可获得。古民居还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每院的大门皆悬挂门匾,上刻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的文字,既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也记录着民居主人的人文修养。如大门牌匾有“积德乃昌”、“诗书门弟”等等。据统计,该村尚存古匾30余块。另外,院墙上还有少量“栓马石”留下来,有的保存尚好,有的已经损坏。

特色

木头峪周边风景独特壮观,尤其是隔河相望的山西曲峪吕梁山头黄河奇观“香炉峰”和峰下黄河石壁上巧夺天工的石花造型(当地人称“花石崖)更为称奇。

传说故事

木头峪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永镇北方之大神真武祖师的化身玉风真人扮作一道人,云游到佳州。见城南双龙岭上天高云淡,清雅幽静,山下黄河奔腾、水流神韵,是一个修身炼气、悟道成真、祭神求仙的洞天福地。于是决意于此灵山宝地建庙设教,道化万民。在众乡民的协助下,建成了西北最大的道观——白云观。道观竣工之日,米脂城下修行的五条金龙将真人驾起,于天宫之上俯瞰全景。真人意外地发现城南40里处黄河东岸的崇山峻岭之巅,有一高约十余丈、宽约五六丈的巨石兀自耸立,形似香炉。炉顶有一金杆杖、银簸箕,把隔河相望的环包木头峪村的三个小山包映射得金碧辉煌,而且每个山包上面都隐约可见形似龙、虎、豹的云雾冉冉升腾,真人不觉一怔,这可是龙脉兴博的迹象。明王朝统治下的万历年间,正由盛到衰,长年的混战使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真武早已厌恶皇权,于是口中念念有词,略施法术,便将巨石上面发光的金杆杖和银簸箕调整了方向,不料,一束余光不小心扫过那一条被称为闯王(李自成)的龙尾。也许是天意难为,也许是当年祖师手下留情,小小的木头峪还是出了一批 “帝王将相”——只不过是假的。不管怎样,这不能不说是验证了那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传说。

艺术文化

木头峪村的村民历来酷爱艺术,出了许多戏曲爱好者,全部是假的帝王将相。早在民国初年,木头峪的曹家猷就领着由各村组建起来的戏班走南闯北,声誉鹊起。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猷及村里的有识之士曹家乐、张振声、张民良等人,合伙创办了“木头峪俱乐部”,后改为“木头峪群众剧团”,聘请山西老教练胡得盛、张本科、雷师、高宝成等戏剧界名流前来木头峪传道授艺,木头峪的年轻人一呼百应,纷纷前来学艺。1943年,木头峪群众剧团到县城演出后,受到普遍赞扬,改为 “佳县文艺工作团”。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恰逢白云山九月九传统庙会,主席一行在真武祖师正殿的戏楼上观看了该团表演的晋剧《反徐州》,并赠予该团“与时并进”的锦旗。从此,木头峪剧团名扬大西北。1953年,佳县人民政府将木头峪业余剧团改为“佳县晋剧团”。该团还为米指、绥德、延安等地的戏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木头峪剧团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文艺界的精英。不知是传说神话了现实,还是现实演化了传说,木头峪“金光映照,虎踞龙盘”的故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从木头峪走出的各界人才也是一拨接一拨、势不可挡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