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有五座清真寺。两座位于布达拉宫西3公里的“卡基林卡”,这里原是拉萨回民的一个聚居点,有回民住宅、墓地和两座清真寺。其它三个清真寺为河坝林清真寺、绕窗巷清真寺和多底清真寺。
- 中文名
- 拉萨清真寺
- 位 于
- 布达拉宫西3公里
- 原 是
- 拉萨回民的一个聚居点
- 包 括
- 河坝林清真寺、绕窗巷清真寺等
简介
拉萨有五座清真寺。
两座位于布达拉宫西3公里的“卡基林卡”,这里原是拉萨回民的一个聚居点,有回民住宅、墓地和两座清真寺。藏语称回族为“卡基”。相传17世纪,一位从克什米尔来藏的穆斯林阿訇,向五世达赖喇嘛要求落脚之处,达赖派人在落多桥“射箭赐地”,让回民居住,故卡基林卡又叫“强达康”(强,即远处;达,指箭,即箭飞越的地方)。卡基林卡建有两座清真寺,一东一西,相距只有几十米。寺南为一片林卡,系回民墓地。墓地不设坟丘,仅在墓穴上卧放花岗石墓碑一方,碑文系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拉萨其它三个清真寺为:河坝林清真寺、绕窗巷清真寺和多底清真寺。其中河坝林清真寺是拉萨最大的清真寺,位于拉萨古城东南,始建于 18世纪中叶,后焚于火,现在建筑为1959年重建,建筑群山牌楼、礼拜殿、邦克搂、浴室、水房、学校、林卡组成,设有三进院落,礼拜殿朝东,分内殿、敞厅、月台等。敞厅内悬有一块“清真古寺”匾额。林卡位于礼拜殿之西,有槐树、核树、苹果树和柏树等。环境宁谧清幽。建筑多采用藏族传统形式,圆形拱顶、尖塔,围墙均用凿刻的方形岩石垒砌,殿内采用伊斯兰教习用的花草纹图作装饰,蓝色作基调,朴素简洁,带有浓郁的宗教与地方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明显特色。
拉萨清真寺小史
清康熙、乾隆年间,伊斯兰教随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传人西藏。西藏共建有6座清真寺,分别为拉萨小清真寺、卡基林卡东清真寺、卡基林卡西清真寺、河坝林清真寺(大清真寺)、绕赛巷清真寺和朵底清真寺。到2002年,西藏共有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3 000余人。
拉萨小清真寺
20世纪20年代专门为在拉萨做生意的克什米尔、拉达克、不丹、尼泊尔、英国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做礼拜而筹资修建。位于八廓街南部。小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堂坐西向东,为一藏式建筑。礼拜堂16柱,门口处两排柱子高0.7米,托起高侧天窗。堂内为木质地板,并辅以长条卡垫。礼拜堂西壁正中央,筑有宽0.9米、深0.82米、高1.9米的壁龛,内挂丝织阿拉伯文古兰经一幅,龛左右两侧分别挂有两幅编织的麦加天房图壁毯。壁龛北侧置一木制座椅,为阿訇讲经之座。礼拜堂可容纳150人。
卡基林卡清真寺
卡基林卡清真寺分为东、西两座清真寺
卡基林卡,藏语意为“回族园林”,是拉萨回民的一个聚居点。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位于拉萨市西郊。卡基林卡有2座清真寺,一东一西,相距几十米。东清真寺礼拜堂呈长方形,面积105平方米,有15间房,内部净高2.3米,神龛的北侧为“明巴尔”,为阿訇讲经的地方。西清真寺礼拜堂坐西朝东,面积近193平方米,6间已毁,1970年4月重建,面积68平方米,神龛位于西壁正中,堂外有敞廊,2000年再次进行翻建装修。回民墓地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6.4万平方米。保存墓碑23通,其中清代碑16通,民国碑1通,现代碑6通。清代碑的碑文中标明墓主籍贯的有5通。
河坝林清真寺
拉萨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又称大清真寺。位于拉萨市东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最初规模不大,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行了维修和扩建。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大清真寺被毁,次年集资重建。大殿(礼拜堂门)上悬挂的“清真古寺”横幅匾额就是重建竣工时所制。大清真寺总面积约2 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300平方米。整个院落东西长、南北短,平面布局不很规则。主要由大门、前院、宿舍、宣礼塔、礼拜堂和浴室等组成。大门北向,系牌楼式木结构,上书“清真寺”金字横额,并饰有彩绘、雕刻。大门内为四合院,面积380平方米。西进过道门上悬挂大匾一方,额书“至教永垂”。大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堂建在高1米的台面上,坐西朝东,共13柱,东西长22.6米,南北宽12.6米,建筑面积285平方米。礼拜堂西壁中央壁龛内悬挂丝织成的麦加天房壁毯。龛北侧置放一木制座椅,为阿訇宣经之座。礼拜堂可容纳2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