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窟寺,地处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离泾川县城9公里。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
- 中文名称
- 南石窟寺
- 地理位置
- 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景点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造时间
- 北魏永平三年(510)
- 俗 称
- 东方洞
简介
南石窟寺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
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
第1窟最有价值,呈长方形,窟高 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头饰螺髻 ,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神态庄严安祥。每佛两旁均有2尊胁侍菩萨,共14尊,高约3.5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前壁门两侧各雕一弥勒菩萨,高5米。窟顶东、北、西有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等。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此窟和北石窟寺为最早。
第4窟为中型方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三大师居中,两侧分三层塑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另存有几个唐代小龛,石质皆己风化,造像剥蚀不清。
窟内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现存县文化馆),碑文650余字,详细记载了南、北两个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此碑不仅是考证石窟创建年代的原始依据,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志、职官的实物资料。碑阴所题58人的职官名录,可纠正《魏书》之误。此外,其书法艺术也为后人所称道,被多种金石书籍收录其中。
历史背景
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
特点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南石窟寺1号窟平面长方形,覆斗式顶,窟门顶上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宽18米,进深 13.20米。形制、结构与北石窟寺 165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积曲线图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6米,菩萨高 5米,均为立像。窟门内两侧各雕一尊高约 3米余的交脚菩萨。门外两侧雕二力士。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如“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佛着褒衣博带袈裟,菩萨袒露上身,载臂钏、项圈、手环,下着裙,宽大的披巾自双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绕肘下垂。无论佛或菩萨均显得和蔼、潇洒。佛传故事一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纯熟自然,毫无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