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桩
人头桩是指砍头祭谷旧俗是用于放置猎到的人头的桩。 每年农历四、五月播种前后,还要举行送人头仪式,届时,由祭司和老人将上次猎获的人头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头桩上。
- 中文名
- 人头桩
- 外文名
- 无
- 词 性
- 名词
- 拼 音
- ren tou zhuang
民俗起源
思茅地区在50年代以前,西盟佤族在农作物种植季节,沿袭下来过以部落为单位,结合血族复仇猎取仇寨人头的祭典。节日活动
每年农历四、五月播种前后,还要举行送人头仪式,届时,由祭司和老人将上次猎获的人头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头桩上。鬼林人头桩为木桩,高1-1.2米,直径宽0.35米,木桩顶端挖空,将旧头骨置于其中,盖上一块宽0.35米的石板,人头桩上常刻有一个五官齐全的人头像,在头像周围又刻划一些斜方格,方格间涂有石灰和牛血。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的逐渐传播,猎头血祭的旧习俗早已被废除,佤山的人头桩早巳变成了历史陈迹。祭祀流程
砍头祭谷旧俗,包括猎头、接头和祭头等一套仪式。指挥猎头的首领由卜卦产生,猎到人头后,先放在木鼓房下的人头桩上,并在人头上撒火灰、让火灰和人头血一起滴落在地上,然后每家分血少许,在播种时同种籽一起撒到地里,认为可以丰于收。在血祭中,虽然认为人头是一种最高的献祭品,但对猎获的人头怀有敬畏感,故反过来又将人头作为祭祀的对象。祭头仪式分集体和家庭两种:集体祭祀以部落为单位;在猎到头后,先在建寨最早的老寨供祭,然后再分寨轮流祭祀。最后仍送回老寨。家庭祭祀仪式一般在太阳偏西时举行,先由接头人从祭司家中的祭台上取下人头,交给两个未婚妇女抬到木鼓房路上,猎头者在前,家人随后,鸣枪击鼓,到木鼓房后,将人头放在祭台上,并向人头撒米,祈求赐福。然后抬着人头绕木鼓房转九圈,边转边跳,再沿原路将人头抬回祭司家,转交另一家祭祀。各家祭祀完毕,再抬回木鼓房,由祭司将其置放在专供人头的竹架上,长2米,上部编成圆形箩样,直径0.3米。集体祭祀要杀猪宰牛祭献,家庭祭祀也要以猪、鸡作为祭品。- 阿城 1亚沟石刻
- 南岗区 2龙塔
- 南岗区 3哈尔滨文庙
- 阿城 4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
- 南岗区 5颐园街一号
- 巴彦 6王脖子山遗址群
- 依兰 7依兰土城子遗址
- 尚志 8八里湾森林公园
- 尚志 9红豆杉景区
- 松北区 10太阳岛公园
- 宾县 11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 松北区 12哈尔滨极地馆
- 尚志 13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 五常 14龙凤国家森林公园
- 五常 15龙凤山
- 道外区 16哈尔滨游乐园
- 南岗区 17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 松北区 18东北虎林园
- 阿城 19森工平山旅游区
- 呼兰区 20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景区
- 南岗区 21黑龙江电视塔旅游区
- 道里区 22索菲亚广场
- 松北区 23黑龙江科学技术馆
- 阿城 24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 阿城 25哈尔滨金源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