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宝千户侗寨
首页  > 贵州  > 黔东南  > 榕江   »  三宝千户侗寨景点介绍

三宝千户侗寨

三宝千户侗寨
三宝侗寨,又称车江三宝,传统地名,根据侗语地名直译。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北车江和忠诚坝区,包括车寨、章鲁、寨头、宰章、乐乡等10多个侗族村寨,共有3 千多户,15128人,以侗族为主,侗族人口占94%,亦杂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是中国侗族地区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寨群,该寨群坐落在“三十里平川,两万亩良田”贵州高原著名的五大河谷盆地车江大坝之上。自古素有“天下第一侗寨”、“中国侗族瓜果鱼米之乡”、“中国侗族民间故事王国”的美称。2000年车江古榕群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中文名称
三宝千户侗寨
地理位置
贵州 榕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省级风景名胜区

概况

三宝侗寨的来历来源于一个历史传说:相传古老的三宝地区是一个长湖,湖的北端抵笔架山,湖的南端抵马鞍山,东抵九十九垴坡脚,长约30华里,宽3至5华里不等。三都、寨蒿、平永三条河都流入湖里,每条河各住一条龙,三条龙经常到湖里来游玩。有一年连续下了九天九夜瓢泼大雨,三条河同时涨水,湖水越涨越高,突然湖下端一声巨响,马鞍山与杨家湾相接处崩塌,湖水直泻都柳江,三条龙兴风作浪下南海,留下了三个龙宝。待雨停水退,长湖现底,三个龙宝分别落在乐乡塘、寨头塘和车寨塘。后来侗族祖先从两广交界的梧州一带沿河迁徙来到这里,建寨落村,就以龙王留下的三个龙宝来命名,叫三宝。乐乡附近的几个村寨叫上宝,寨头附近的几个村寨叫中宝,车寨附近的几个村寨叫下宝。有一首侗族的祭祖歌也唱到:想当初/真遥远/我们侗族祖先哪里来/老人说/老人摆/ 我们祖先从梧州、音州迁上来。……不是梧州地方窄/不是音州无大街/只因那里古怪多/我们祖先不能呆。……公说那个地方住不得/奶说换个地方才兴旺/鸡毛插满耳旁/琵琶背在背上/离开梧州、音州/离开了那古老的地方/哪个地方才发达/哪个地方才兴盛/公公戴着斗笠前面引路/奶奶扛雨伞随后紧跟/爬山涉水沿河上/寻找幸福村。古州地方宽/三宝坝子平/我们祖先很高兴/决定在这里建寨落村。上面的传说和祭祀古歌与车江乡口寨村发现的腊王萨玛祠《名垂万古》碑记相吻合。碑记记载:“始祖由浙右之粤,移徙雷州星县,沿河而上,寄迹于斯。自车鲁及月脉等处,共十二姓。越元明清,固不知来自何年。”此碑立于道光十八年,当时的老人们回忆,三宝侗族始祖由“粤”(广东、广西)先迁徙雷州星县(广东境内,在地名),后沿河而上,定居黔地三宝是最可信的。“车鲁及月脉”是对车寨、章鲁、月寨、脉寨的简称,这些村寨是三宝最古老的寨子。“越元明清,固不知来自何年”,由此可推测,至迟于宋代侗族先民已到此定居了。三宝侗族居住喜欢聚族傍河而居,寨边河岸上栽有四季常青的护堤榕树,寨内木屋与窖子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江水、榕荫、村寨、田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清代咸丰同治世乱之前住的是吊脚木楼,乱世期间被毁,重建时改为地屋,多为四排三间或三排两间,加后厦或偏厦做厨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或杂物;光绪年间,有的富裕人家封上了窖子屋,现保存完好的还有车寨二帝阁杨氏家族和寨头弯街杨氏家族等处。

标志性建筑

萨玛祠:三宝侗族信奉女神萨玛,现坝区十村九寨尚存萨玛祠12处。萨玛祠有专人管理,每月初一、十五烧香上茶祭祀;每年正、二月间要隆重祭祀,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子人丁安宁,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萨玛节期间,全族妇女盛装打扮参加祭祀活动,踩路、多耶、盛况空前。有人赞:萨玛节就是三宝侗族的妇女节。车寨鼓楼:该鼓楼位于车寨大寨的北端,距离县城2公里。它的前身是典型的侗族鼓楼,建于前嘉庆年间,毁于咸同乱世。光绪17年在原基础上重建,仿汉族阁楼外形,侗语仍称“白”,其集会、仪式、娱乐的活动内容不变,是侗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车寨鼓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肩顶木质结构,有楼梯登上二楼、三楼观赏。底层设有戏台,供侗戏班演出。自道光以来,鼓楼开设学馆,培养了杨廷芳(举人)、杨志太(拔贡)等一批侗族文人学士。道光乙已年,郑子伊任古州训导兼榕城书院主讲时,于重阳节应友人杨廷芳之邀赴车寨过节,饮酒于车寨鼓楼,写下了赞美侗寨鼓楼的诗歌一首。诗云:“巨阁峥嵘突跨空,天教泥爪印飞鸿。有缘风日归足底,无限江山在眼中。他日世谈王口胜,重阳会友七人同。不应载酒堂变路,止属当年玉局翁。”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冬,全国性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在此召开。三宝鼓楼:该楼建于2001年秋,位于寨头车江古榕群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楼高36.8米,21层。配有寨门和长廊。三宝鼓楼建成当年,因其“最高、最大、层数最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12月20日颁发“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入编《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服饰:三宝侗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女子服饰古朴大方,分裙装和裤装两种。裙装已经不是生活用装,只有祭祀的时候才穿。裤装是对生活用装,上装分冬夏两种。冬装为无领右衽中长上衣,多为青黑色,脱肩、胸匾、袖口饰蓝干,夏装式样同冬装,不饰蓝干,多为蓝白两色,白衫袖口绣有黑白花纹图案。盛装式样无异,只是布料有别,多为绸缎或细布。下装为管裤,裤脚加滚边,没有冬夏之分。发式,着木梳挽于或盘于头顶,平常不插饰物。首饰多为银饰,有银花、银链、银镯、银耳环等,金饰多为金戒指,玉饰多为玉镯。除了手镯外,其余首饰着盛装时才佩戴。

民间流传歌

琵琶歌:当地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做月时唱的主要歌种。用侗族琵琶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用果吉为协奏乐器,因此叫做琵琶歌。上个世纪50年代,车江琵琶歌就走出侗乡,登上大雅之堂。拦路歌:三宝侗族地区侗族村寨之间展开“为业”(集体做客或是集体迎客)活动,在客人即将到来的时候,主寨在村口拦路,客人到来时不让进寨,先对歌,主人唱拦路歌,客人唱开路歌,这是当地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迎宾仪式。多采用这种方式迎接贵宾。酒歌:三宝侗族男女青年同桌用餐时相互劝酒对唱的歌种,也用于客人敬主人或主人敬客人的场合。要数婚礼时伴郎和伴娘酒宴的对唱最为热闹,听众挤满堂屋内外。龙歌:春节玩龙时,接龙寨的姑娘在舞龙结束后抢龙宝到姑娘堂,玩龙的后生追尾过去,男女双方隔着大门坎对唱的歌种,多用酒歌曲调演唱,俗称“抢宝对歌”。儿歌:大人诓儿时唱的歌或是小孩游戏娱乐时唱的歌。三宝地区各所学校都把侗族少儿歌曲引入课堂,儿歌的演唱在这一地区蔚然成风,车民小学的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成为侗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叙事歌:由民间艺人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歌,有用果吉伴奏自拉自唱的,也有用酒歌曲调演唱的。侗戏:上个世纪40年代,侗戏才从九侗地区传入三宝地区,一传入就被当地的侗族群众接受,各寨先后成立侗戏学演。1984年车寨鼓楼文化站东西排演当地戏师故 事:三宝侗族地区流传的故事很多,仅故事发生在三宝或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宝人的就有许多。三宝是一块宝地,侗家人都向往它,民间艺人人编故事、编剧本都喜欢把人和事与三宝联系起来。如侗族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珠郎娘美》,两个主人公都是三宝人。机智人物故事有《果卦》、主人公过卦就是车寨人。还有《元东》、《丁郎龙女》、《郎夜或美》、《汉边》、《哈巨》等故事也发生在三宝或主人公都的三宝人。

三宝侗寨节日

春节、二月二、萨玛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九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过,杀年猪,打年粑,家人在外的回家团圆。三宝地区兴轮流玩龙,每年由一寨当东,当东寨当年扎龙灯,从初三起,每晚到一个寨子去玩龙,龙进寨后先去祭拜萨玛祠,求萨玛保佑活动顺利。接龙寨选一大坪或寨边大田迎龙,放鞭炮、钢花烧龙,待钢花燃尽,龙也被烧得面目全非,这时接龙寨的姑娘们分成几组去抢龙宝,拿回姑娘堂,玩龙后生跟随而去,姑娘们用一张大桌子拦住大门,桌上摆待客的各种果品,男女双方隔着门槛唱龙歌,当地俗称“抢宝对歌”。龙队的其他成员先上各户拜年祝福,然后分散到各家去夜宵,酒肉款待。酒醉饭饱,龙队才返回。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过,家家户户蒸糯米饭,煮红蛋,祭桥或修桥补路,做好事,修阴积德。给小孩挂吉祥红蛋消灾脱难,快长快大。萨玛节:正月或是二月择一吉祥日过,以萨玛祠为单位,各萨各祭。祭撒那天,各家各户到萨玛祠烧香敬茶,献酒献肉,一同会餐,其高潮是妇女们拉手在萨玛坪“多耶”。萨玛系侗语,“萨”即是祖母,“玛”既是大,萨玛可以译为大祖母,或是“圣祖母”。侗族崇拜萨,因为萨玛神威之大,侗家人把它视为至高无上,认为它能赋予人们以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萨玛崇拜产生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萨玛既是氏族的长者,又是氏族的首领,德高望重。为了纪念故去的萨玛,侗族地区许多村寨都在村中吉地上垒坛或建萨玛祠,祈求她的英灵保佑。三宝地区侗族祭萨保留了浓郁的母系氏族遗风,除少数男性寨老参与组织外,全是成年妇女参加,年纪小的是20多岁的妇女,年纪大有六七十二岁的老妪。节日前或节日期间,男人们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让妇女们去练歌参加活动。三月三:农历三月三过,家家户户做三月粑。节日到来之前,村民们到山上采甜藤,下地讨黄草(菜类),头一天把甜藤捣碎,挤出甜汁,然后用甜汁泡糯米饭,当天将糯米舂成米面,与舂烂的黄草拌拌和,捏成圆形薄饼,烙熟,即可食用,香甜可口。四月八:农历四月八过,节前到山上采来乌米叶,捣烂,挤出乌汁泡糯米饭,蒸成乌米饭,色艳味香。传说:牛王原来住在天上,在玉皇大帝身边,有一天,玉皇大帝见凡间人们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年收下的粮食不够吃,起了怜悯之心,便叫牛王下凡间来传话:“肚不饿”。牛王来到凡间却传成了“一天三顿肚还饿”。凡间人们再怎么勤奋,日子一年不如一年。玉帝派员下来巡视才知道牛王传错了话,从四月八那天开始,罚牛王下凡来为人们拉犁拉耙,只许吃草,不准吃饭。为了感激牛王,因此人们每年四月八都要把饭染成乌的,意为吃牛的“屎”。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过,家家户户门前挂菖蒲、艾草、包棕粑,杀鸡杀鸭会餐。有刚国门或未国门的媳妇的人家,还给亲家送礼。六月六:农历六月六初过,到了六月六,三宝坝区早已满栽满插,犁耙高挂,田里禾苗茁壮成长,丰收在望。能实现满栽满插,耕牛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这一天人们割嫩给牛吃,拉牛到河边梳洗。杀鸡杀鸭,祭祀牛王。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三或是十四过,有的人家过十三,有的人家过十四。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三宝坝区到这个季节谷子即将成熟,早稻快开镰了,丰收已经成定局,家家户户喜笑颜开,到稻田里摘来新谷,焙干,舂成新米饭,又从田里捉来鲤鱼,杀鸡杀鸭,祭祀祖宗,喜迎丰收。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舂糯米,做糖糕,杀鸡杀鸭,吃团圆饭。有刚过门或未过门的媳妇的人家,趁节日给亲家送礼。晚上,男女青年在月下歌堂尽情欢歌,吃月饼,或后生们凑钱买鸭,姑娘们凑糯米,做黑米饭,宵夜打平伙。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过。爱喝酒的人家,蒸糯米饭做重阳酒。

民俗

三宝侗族民俗有:“行歌做月”、“奇特的婚礼”、“捉嫂”“稻草人行乞”等。行歌做月:三宝侗族男女青年社交的方式。无论男女,少年时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学歌、练舞、唱歌。到了十七八岁,姑娘们就聚在一家房舍较宽、人心也宽的人家做伴,做针线活,形成歌堂。夜幕降临,后生们就弹着琵琶、拉着果吉串寨,到歌堂来探妹,双方唱歌对歌,谈情说爱。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情深间笃的就互换信物,私定终身。要好的男女青年都要通过不同方式告诉家长,男方家要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若是同意,就按正常的订婚、结婚程序办理。若女方家长反对,年轻人又不肯分手,男方就邀女方私奔。私奔后,男方家再托熟人到女方家说情,若女方家长原谅了,就选定吉日去给男方家老人“洗脸”,赔礼道歉,婚姻也就合法了。奇特的婚礼:三宝侗族婚礼与众不同。姑娘出嫁要有6至12个姑娘伴嫁。新娘和伴娘都着盛装,而且都打扮得一模一样。姑娘离开娘家时,不是哭别,而是高高兴兴和伴娘跟随接亲婆步行而去。父母亲和亲友也都高高兴兴送别。一路上,新娘和伴娘毫无拘谨、羞涩之感,拥在道旁看热闹的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猜测谁是新娘。新郎家张灯结彩,宾客盈门,等待着新娘到来。新娘到来,进屋后坐在堂屋西边的中柱边,伴娘进来,新娘调换位置,待客亲们拥进来时,又分不清谁是新娘了。新郎没有与新娘见面,没有拜堂仪式。伴郎们弹着琵琶、拉着果吉进来,与伴娘们对歌到第二天中饭前。开饭时在堂屋摆开长桌,男女对坐,相互敬酒,对唱酒歌,听歌的人们挤满堂屋内外。约晌午时分,新郎插在伴郎中间送新娘一行回娘家。新娘何时再来新郎家,不一而定,可能是明年,或许是后年。捉嫂:三宝侗族婚后,新娘不马上长住新娘家,返回自己娘家居住,仍然可以和姑娘伴们在一起做伴,也同样可以参加行歌做月,不受歧视。每逢农忙或节日,新郎家找到借口,就派人(多为小姑娘)去请,新娘听到信息就躲起来,去请的人就四处寻找,发现了就去“捉”,捉住了就拉到新郎家,俗称“捉嫂”。这样往返多次,新娘习惯了才长住郎家。稻草人行乞: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种稻在侗族地区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三宝侗族地区处坝区,与山区相比就显得田园广阔多了。每年祭祀女神“萨玛”时,总有一群身披稻草的人挤在祭祀妇女中间,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侗族地方灾害多,每年种下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很多人家都要种一两丘早稻来救急。那时的雀鸟非常多,早稻抽穗开始黄尖,山上的雀鸟都飞下田坝来抢食,人们没有办法只有派人去看守,撵雀赶鸟,浪费了很多时间和人力。即使这样,也是防不胜防。后来有个名叫贯贡的侗族祖先,他想到既然雀鸟怕人,为何不做个假人去吓他们。于是他就用头年剩下的稻草扎成个草人,插在稻田中央,头戴破斗笠,身披烂蓑衣,两手握竹竿,风吹草人动,雀鸟飞来飞去,就是不敢落进田里。后来人们都学习贯贡,不论田地的庄稼成熟时,都插上草人,撵雀赶鸟。约定俗成,沿袭至今。人们迎来了粮食丰收,稻草人立下汗马功劳。萨玛节是三宝侗族妇女最盛大的节日,有人盛赞是三宝侗族的妇女节。有些年各“萨”各祭,即每个寨子的人祭祀本寨子的“萨”,有些年举行连祭,即是几个寨子的妇女联合祭祀。连祭时,为了增进寨邻的友谊和增加节日欢乐气氛,不参加连祭的寨子的妇女就装扮成稻草人日日夜夜为人们守护粮食,人们才赢得丰收,才能快快乐乐的过节,所以在人们过节的时候,稻草人便下田,进寨来与人们同乐。稻草人打扮五花八门,有男有女,一路上打打闹闹,表演着各种各样幽默、滑稽的游戏,让观看的人们捧腹大笑。到了主寨村口,主人早已设下障碍拦路等待,开展对歌活动,又说有唱,有歌有舞,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歌调各种各样,表演动作古怪离奇。对歌无休无止,草人不耐烦了,冲破障碍而入,主人们给客人献上食品和礼物。然后草人随同主人进寨,一起祭萨,一起踩路,一起“多耶”,一起会餐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