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于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 时 间
- 1961年3月4日
- 宽
- 1米
- 碑通高
- 2.6米
碑身简介
碑首呈半圆形,龟趺,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阳西夏文篆额2行8字,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首呈半圆形,两面正中用汉文和西夏文篆额,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翩翩起舞,动作优美,造型准确;舞女胸和手腕上有饰物,赤露上身、双脚,下着长裙,面形肌肉丰满,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碑身的两边呈杀角,边上刻忍冬纹。碑文一面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碑阴为汉文,额篆“重修□□寺□□塔碑铭”,碑文楷书,竖行26行,满行76字。碑文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员姓名。尾题“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伎乐天的胸部和手腕上均有饰物,赤露上身及双脚,下着长裙,面形肌肉丰满,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发现始末
清嘉庆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先生,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寺内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先生不相信这些谣言鬼骗,三番五次来到寺中,说服僧人,并强行让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这件稀世珍宝——西夏碑。西夏文是一种被人们遗忘了的语言文字,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张澍先生见碑阳文末尾有“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建”落款,“天祐民安”为西夏年号,遂判定此碑为西夏碑文,因此,人们以后称之为西夏碑。此碑后移置文庙,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保存。文物价值
该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佛教盛况等均具极重要价值。- 五大连池 1五大连池
- 爱辉区 2爱辉历史陈列馆
- 五大连池 3五大连池火山
- 嫩江 4嫩江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区
- 北安 5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
- 五大连池 6五大连池龙门山
- 五大连池 7世界地质公园
- 五大连池 8二龙泉
- 五大连池 9大沾河漂流
- 五大连池 10山口湖旅游景区
- 五大连池 11三池:白龙湖
- 五大连池 12地下冰河
- 五大连池 13石龙温泊奇观
- 五大连池 14格拉球山天池
- 五大连池 15五大连池水晶宫
- 五大连池 16卧虎山
- 五大连池 17老黑山
- 五大连池 18药泉山
- 五大连池 19南泉
- 五大连池 20北饮泉
- 五大连池 21泉湖浴场
- 五大连池 22翻花泉
- 五大连池 23药泉镇
- 五大连池 24龙门石寨
- 五大连池 25黑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