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笔凌云
首页  > 贵州  > 铜仁  > 碧江区   »  文笔凌云景点介绍

文笔凌云

文笔凌云
文笔凌云是铜仁城的一大奇观。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
中文名称
文笔凌云
地理位置
铜仁城

景点概况

文笔峰在铜仁城南的对岸,其峰高插入云端,陡峭如削。每当旭日东升,朝霞偶尔掩映在山巅之上,天幕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不愧为铜仁城的一大奇观。如橼巨笔在五彩天幕挥洒泼墨,其景不愧为铜仁一大奇观。

景点简介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笔峰不高,又没有神仙光顾,为什么也会出名呢? 说起文笔峰,每一个铜仁人都和它有一个难以忘怀的美丽故事。 人家说爬山,有真爬和假爬。去梵净山,那是真爬;登文笔峰呢,用爬这个字眼确实有点过分,因为根本用不到手,只要顺着石阶而行,悠哉游哉走上去,有一个多小时就够了。每一年,这里都会举行各种登山比赛,据说,最快的10分钟就爬上去了,他用没用手爬就不知道了。如果游客当中有登山高手,不妨清早到这里和晨练的人一起来刷新这个登山纪录。 “拔地参天起一峰,临江秀插玉芙蓉。徐行不记山深浅,到此乾坤一览中。”这是诗词名家萧锡义先生写的《登铜仁文笔峰》。有喜欢写诗、写散文的朋友,你们也要多写一写我的家乡,多写一写美丽的文笔峰。

文笔洞

文笔洞回龙寺,信佛的人,当然要去进去拜一拜;不信佛的,可以看看那里的石刻。别看回龙寺外面的建筑修得多宏大,其实核心部分还是文笔洞。这是一个天然石洞,在文笔峰的山腰上,纵深有20余米,供奉一前一后两尊佛像。 文笔洞石刻很多。上面这一方是民国驻铜仁陆军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所写的“天马横空”;中间的是民国驻铜仁滇军文泽民所书“精神”;下面这一方是“别有洞天”。题款的人好像已经看不清了,有心的游客可以看看,你可以客串一下考古专家。 继续往里边走,石刻更多,这一方石刻“忆邓将军”,是著名教育家周邦道先生所写。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先生率领来自华北、中南、华东等20多个省市460多所学校的1000多名流亡学生,经过艰难跋涉,来到铜仁筹建“国立三中”,直属国民政府,历时八年。他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周邦道要回忆怀想的“邓将军”,指的是常常到此把酒吟诗的一位明朝总兵。这个驻铜仁的贵州总兵名叫邓钟,他在洞内也有石刻。 游玩文笔洞,真的绕不开这个邓将军。因为是他首先在这里供奉观音像,修建亭台,并起名叫:青莲界。之后,这里才逐渐成为风景点的。

步道

文笔峰海拔500米,山上有七个深洞。专业人员曾下洞深达160米未见底。虽然用的绳索有手臂一样粗,但因为洞内纵横交叉,狭窄湿滑,还是没有真正探明“无底洞”的真面目。据地质专家称,洞内深不可测,而且连通暗河。这也跟当地的传说相一致。传说古时曾有人冒险进入洞底,里面的山老鼠比家猫还大,非常吓人。在暗河边上,还可隐约听到行船插篙的声音,这条暗河应该是和锦江相连。 回头看看东边,那里有两座像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它们是天乙峰和太乙峰。其实,古代的时候,对面的山峰才叫文笔峰。铜江十二景之一的“文笔凌云”就是指的那里。 每当旭日东升,朝霞掩映在山巅之上,天空就像五色纸一样绚丽多彩。把山峰比喻成一支如橼巨笔在五彩纸上挥洒泼墨,真是美景如画。而我们现在登临的山峰,原来叫天乙峰,为什么两座山的名字竟然对换了呢? 这个疑问,把清朝一个翰林院编修也搞糊涂了,他在其主编的道光《铜仁府志》中指出:铜仁人把天乙搞到太乙的位置,搞错了啦。后来,经过有关专家考证,古人是故意把方位处于西边的天乙峰来代替处于东南方的山峰。因为天乙峰在八卦中属于兑,意思是沼泽,用它来克制原来山上的火星岩(也称红岩坡),避免城中发生火灾。所以,明朝正德年间,新镇道参议蔡潮故意在文笔峰题字“天乙峰”,使用的正是厌胜术来压制火灾。 这是古人从风水的角度考虑的,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互换的名字了。

文笔塔

清朝光绪年间,知府在山顶附近修建了一座高塔,当时叫“凌云塔”,塔高12米分7级,底座直径5米,为六棱锥体形,由石料砌成。因为是封闭的,所以不能登塔远眺。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18架战机空袭铜仁,当时因为天气阴沉,云雾遮蔽,敌人对文笔塔这个庞然大物难以辨认,误以为是大炮,便不敢飞临城市上空投弹,怆惶跑掉了。所以,文笔塔也成了护城之神。可惜,文革中,文笔塔被野蛮炸毁。 现在,这座文笔塔,是2003年重新建成的。为了方便游人登高远眺,塔身进行了改进,登上宝塔,就可以尽收美景。 作为铜仁城的地标,无论旧貌是否换了换新颜,文笔峰仍如母亲般,守候这这方水土,这方人。登上铜仁城区的最高点,我们极目远眺,山城如诗,江城如画,爬山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心情将达到极度的澄净状态。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