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野屯自然保护区
首页  > 贵州  > 铜仁  > 思南   »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景点介绍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
贵州思南四野屯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市思南县西偏北部,地处武陵山脉梵净山西北延伸地带。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总面积174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310公顷,缓冲区面积4160公顷,实验区面积7930公顷。保护区内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和丰富的地带性植被乔木建群种类,境内楠木树种较多,且保存完好,其核心区内有1300多年的“世界楠木王”。
中文名称
贵州思南四野屯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
气    候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级    别
省级 
区域面积
17400公顷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对象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管理单位
思南县林业局 
批准时间
2016年6月 
批准文号
黔府函[2016]174号 

历史沿革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9年6月。2016年6月2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正式成立贵州思南四野屯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贵州思南四野屯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市思南县西偏北部,北与德江县相邻,西与凤冈县接壤,南与东均邻乌江,地处武陵山脉梵净山西北延伸地带,系乌江重要生态屏障。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5′11"~108°8′6″北纬27° 50′39″~28°3′7″。总面积17400公顷。 四野屯自然保护区

气候条件

保护区大部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500m以下低海拔河谷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在1070.2-1218.9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24%-28%之间,年太阳总辐射在3444.2-3668.5MJ/m2之间,光能资源低于省内中部,明显低于省内西部地区,是全国低值区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之分布规律,太阳总辐射75%集中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4-10月。该区年均温在14.9-17.4℃之间,冬冷夏热,秋温略高于春温,年最高气温36.8-41.1℃之间,夏有酷暑伏旱,年最低气温在-5.2-7.8℃之间,冬有雨雪凝冻,该区日均温≥10℃持续日数为230.1-255d,稳定高于10℃的活动积温在4590.7-5479.9℃.d之间,年均绝对湿度在15.1-17.1hpa之间,年蒸发量999.3-1331.4mm,年降水量1134.4-1269.9mm,虽有高温伏旱,但年降水量仍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略多于春的分布规律,4-10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85%左右,是该区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利的优越的气候条件。

地质地貌

保护区主要受古生代黔北扬子古陆的升降运动、新生代燕山运动以及现代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背斜狭窄、向斜开阔的地貌构架。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八面山褶皱带、武陵坳褶皱束,处于川黔北北东向、北东向构成的北缘地带。局部受良田坝背斜和许家坝向斜的控制。区内分布南北向的大型张性断层4条、小型断层5条,北西—南东向剪性断层1条。受褶皱与断层的影响,核部地层平缓、翼部地层稍陡。断层线纵横交织,断陷抬升,为区内形成典型的侵蚀河谷地貌奠定了必要的地质条件。保护区内岩石类型均为沉积岩,主要岩组有砂页岩组和碳酸盐岩组。砂页岩组控制了整个保护区的基本轮廓,而碳酸盐岩组主要分布于北部及东南部。其中砂页岩组面积为1200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69 %,而碳酸盐岩组面积为539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在南东-北西向的应力作用下,形成了北东至北东向的剧烈褶皱,造成了向斜开阔(许家坝向斜)、背斜狭窄(良田坝背斜),碳酸盐岩与砂页岩顺山脉走向呈条带状交互出现的基本地貌骨架。同时,受大娄山期、山盆期和乌江峡谷期三次大的间歇性抬升影响,使保护区遭受进一步切割,形成了构造不完整、切割强烈、地形破碎、地形组合复杂的地貌景观,并在碳酸盐岩区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保护区主要山脉及河流走向与褶皱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北东现西向的延伸。保护区最高峰位于张家寨西南方向的八宝关,海拔1250m,最低点位于烂儿坝与马脑壳之间的河谷,海拔390m,整体北高南低。保护区整体属低中山、低山地貌。

区域范围

保护区规划设置了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保护区总面积17 400hm2,涉及青杠坡、许家坝、张家寨、鹦鹉溪4个镇,胡家湾、宽坪、杨家坳3个民族乡,37个行政村148个村民组165个自然村寨,共有2883户12475人。其中:核心区531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52%;缓冲区面积41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90%;实验区(含旅游小区)面积793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58%。

保护目标

植被和野生植物

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类型丰富,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主要森林植被有7个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及灌草丛植被等类型;森林群落类型丰富,据初步科考结果达13种,群落建群乔木物种丰富度较好,600m2样地内平均为20种,最高28种;因此,保护区具有较强的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植被的森林生态系统代表性,同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气候、土地资源条件,植被恢复潜力较高。

野生动物

保护区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据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动物共计209科530属653种,其中:昆虫87科274属336种,蜘蛛目动物63种,隶属于16科50属;软体动物18种,隶属于7科12属;甲壳动物11种,隶属于9属;环节动物5种,隶属于5科5属;倍足动物7种,隶属于4科6属;鱼类47种,隶属于4目12科40属;爬行动物15种,隶属3目6科14属;两栖动物15种,隶属2目7科11属;鸟类103种,隶属于11目40科;兽类33种,隶属于8目19科。保护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Ⅱ级保护动物13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