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旧居位于乐山市沙湾区绥山镇,是一幢小青瓦园林建筑,它详细记载了这位名人成长和奋斗的历程。
- 中文名称
- 郭沫若旧居
- 地理位置
- 乐山市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门票价格
- 免费
简介
郭沫若(1892~1979),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旧居位于沙湾城中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老街中段,坐西向东,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四进三井中式穿斗木结构平房和一个后院组成,共有大小房屋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
旧居的建筑和陈设,仍为郭沫若童年时代的原貌,1980年修复展出,并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居从修复开放至今,已接待中外旅客百万人次,1994年被省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出生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6日诞生在旧居中房,他在
郭沫若旧居这时发出的第一声啼哭即是向社会出发的第一次呐喊。他母亲说:“怀他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她左手虎口。”由此取乳名“文豹”,母亲是希望“豹子投胎”的八儿文雅一点。文豹出世时是脚先下地,对此,郭沫若曾风趣地写道:“这大约是我一生成为叛逆者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我来到世间的第一步就走错了”。
“汾阳世第”这个大匾有其来历,“汾阳”指唐代名将郭子仪平息安史之乱后封为汾阳王成为郭姓家族显赫的人物,郭沫若祖上和郭子仪只是同姓不是本家,旧社会应有这个习惯,自己姓什么就找一个历史上同姓的名人物来炫耀自己的家族。郭沫若家的“四进三井”不象常人想象的那样一次修建而成,它是分三次逐步扩建发展成现在的格局,今天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貌。郭家的后花园有郭沫若少年时代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绥山山馆”。
为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新扩建花园里,有现代书法家郭沫若的书法碑林,他的书法堪称独树一帜,如龙腾虎跃,鱼翔鹰击,驰名中外,最后的墨迹留在了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三个大字上,正如郭沫若的老朋友成仿吾的题词“山河依旧露真情,文彩流传天地间。”
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1923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4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中等人组织创造社,历任《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杂志主编,上海大夏大学讲师,学艺大学文科主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流亡日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甲古文字、青铜铭文,“七七事变”后返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8年进入解放区,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第九、十一届中央代表及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作品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嫈》(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
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
《沫若书信集》
1933,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
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
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筑》(剧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
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着、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着、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着,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着,
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着,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着,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着,
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着,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着,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着,1947,群益
创作地
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坐北向南,背负绥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测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沫若“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横贯光洁度湾城区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东的四进穿斗木结构平房,这就是饮誉中外的郭沫若故居。故居前傍沫水,后依绥山,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荼溪》、《村居即景》等即作于此。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位于旧居墙后,占地3.35亩,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环廊相连,竹木森森,池水涟涟,奇花异草,幽香阵阵。博物馆陈列大厅内,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一柜柜,一框框,一幅幅,一件件依序展示在游人面前,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