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道拐古街
首页  > 重庆  > 长寿   »  三道拐古街景点介绍

三道拐古街

三道拐古街
三道拐古街是古县城明清两代建成的一条由长江岸至长寿城内的石板大道,全长2.5公里,是河街至城内 的人行通道,其街沿山势而筑,由三千多级石梯拾级而上,整条街蜿蜒曲折,要转三个急弯,人们习惯称"三道拐"。三道拐依山傍水,江水共长天一色,沿途古迹和传说甚多。古街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宗教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交相辉映,以历史场景演变为主线,风貌质朴。 2013年,三倒拐街道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5强。
中文名
三道拐古街
建立时间
明清
别    称
三道拐
文    化
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等

结构

三道拐的得名,来自从河街到山顶的一段路:“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脚打颤。”据长寿县志载:“长寿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地方。长寿由新城和旧城两部分组成,连接新城和旧城的通道就是三倒拐、和平街,统称三倒拐 。三倒拐和和平街共长2.5公里,石梯三千余级,依山而建,煞是壮观。”据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赵万民教授介绍,三道拐是三峡库长寿区保留最为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筑。三倒拐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建筑特色,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首先,是一条青石铺就的街道,从河街直通凤城,自然而规整;其次,两边的建筑顺着青石街道依次布局,高低不平,井然有序;三是临街建筑中间许多通道,走进通道又有许多的小四合院,别有洞天。 三倒拐的四合院内设有小天井,上厅明间用抬梁结构,上厅与左右厢房之间有三到五步踏道,上厅的斜撑多采用镂空装饰,再配以传神的雕梁画栋、楼阁窗棂,极富情趣。

景观

三倒拐(含和平街)约2.5公里,落差200余米,石梯5000余级,是我国较长的古街之一。据此可鸟瞰长江、江南、关口、黄草山尽收眼底。三倒拐所在地长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长江北岸,前临长江,下接河街,319国道从长江边通过。西边是建于1964年的西南最长的缆车道,北边紧靠城区,左边文庙右边武庙,傍三洞沟城市大峡谷,倚西岩观瀑布,顺连龙舌梁、定慧寺及白塔等景观,与怀清台遥望,自成文物景观群。三倒拐街道及其附近,有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三倒拐位于凤山主脉,前有长寿新“八景”之一的“吉祥菩萨”和“桃源仙家”。三倒拐沿途及其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古迹可寻:从河街右拐经原文里门有文庙(今凤二校),旁有魁星楼(今凤二校幼儿园);出武厢门向右行有吉祥寺、武庙、龙神祠、书院、文昌宫等,武厢门向左拐天桓门上首有状元桥。另外,三倒拐周边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崖墓群、石佛寺石刻、清代南门遗址、林庄学堂旧址,还有市级抗战遗址桃花电站、国民政府26兵工厂等。

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长寿旧属巴郡枳县,元朝末年改置长寿县,县址在今凤城街道河街,濒临长江。河街是长寿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大约在明代中叶,开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这就是三倒拐的下半部分。到了清嘉庆四年(1799),江苏状元石韫玉从翰林院出守重庆,来长视察,因“周览原隰,相度厥基,故治濒流,不可营造”,决定将县署迁往凤山新署街即的凤城。但河街仍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方便民众往来,修建三倒拐,与上下后街相通。长寿县城由新城和旧城两部分组成,连接新城和旧城的通道就是三倒拐、和平街,统称三倒拐。  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长寿县志有河街的详细记述:“时有三倒拐共二里,与新街、长乐街、下后街、上后街、上鱼市街相通,皆相连接由城至江岸码头之大道。”当时,河街与城内居住的人口大体相当,两地往来均经过三倒拐。在抗战时期,三倒拐是长寿最繁华的地段,民族工业发达,有面粉厂、盐、茶等店铺100余家,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后勤保障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一定的贡献。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庙,抗战时期曾作为国民政府第十一陆军医院,专门接受在前线负伤的军人,许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治好伤后就在三倒拐定居,仍有人健在。三倒拐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去处,居住人口逾千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人民政府将建筑全部收归国有,由房管部门管理,由城镇居民居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道拐手工一条街非常发达,很多人以此为生。从山下到山顶,有酒馆、卷烟厂、布鞋厂、老相馆、川剧院等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对三倒拐进行了调查,并加以保护,禁止拆除,禁止非法改造。2001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长寿撤县设区。之后,长寿区政府对三道拐作出旅游开发规划,对这条老街的道路和房屋进行了局部的修复改建,安装了路灯和垃圾箱等。2006年,长寿区建委委托重庆大学进行三倒拐保护更新设计,得到长寿区政府的支持。三倒拐的保护纳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人文

艺术价值

三道拐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局部精巧设计,三倒拐体现出尊重环境、合理构造的特点。它地处桃花河与长江交汇处,东北紧邻三洞沟峡谷,外围绿树成荫,小径通幽,可远眺长江之水滚滚东去,可近听三洞沟瀑布倾泻而下。三倒拐住户的门前都有一个留有洞口的青石板,这是居民用于排水所需。其中的排水系统极为科学,四合院和单家独院的水都经过地下水道排到街面两边的排水沟。这种原理具有超前性。
  三倒拐内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寿血豆腐制作工艺,其他龙舞狮舞表演、唢呐吹奏、锣鼓敲打、荷叶说书、川剧打闹等。长寿县关于三倒拐的诗歌、散文、故事、绘画、摄影、影视等类别的艺术作品就达400件。

历史价值

三倒拐的建筑年代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所有建筑以穿斗结构为主,辅以抬梁结构,小青瓦屋面,屋顶是悬山式和歇山式相结合,古朴典雅。这些建筑约20%的户型需要改造,其它都保护完好,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长寿区文广新局局长刘德奉认为,三倒拐是长寿历史的缩影,反映了长寿数百年的兴衰。据统计,三倒拐的古建筑有64栋超过20000平方米,都是清代至民国建筑。从历史价值来看,三倒拐始建于明朝,清代改扩建,至民国时期兴建上半部分。三倒拐留下了长寿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长寿民主运动的兴起,记录了长寿抗战时期的贡献,是研究长寿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