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
泰顺廊桥是指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泰顺廊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泰顺廊桥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截止目前,泰顺共有46座各个时期的廊桥,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涧桥,溪东桥,三条桥,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南阳桥,霞光桥,池源桥,普宾桥,城水桥,刘宅桥,永庆桥,毓文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15座以及南溪桥,登云桥,霞庄桥,墩头桥。
综观桥粱建筑,普遍注重从其结构、功能出发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上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这条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这其中有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算善断。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时,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得这位木匠团团转。若不按时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觉得没有办法了,不如一死。当他正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饭,再想办法不迟。于是二人对饮起来。酒喝光了,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应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那位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十分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有救了!”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渔翁一定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房屋建成后,他为了纪念救命恩人鲁班,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过了石亭,沿着逶迤陡峻的石阶山道往下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句中的“飞虹”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现桥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泰顺现存廊桥中历史最长、跨径最大的一座木拱桥。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长桥夕虹》)这是张天树状摹仙居桥的一首诗。自古以来,桥梁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描写桥梁的佳句。张天树的《长桥夕虹》并不完全着墨于虹桥,暮云、残阳、渔樵一一入诗来,展现充满意境的空间,使读者融身于美不胜收的山乡景色中。
- 中文名
- 泰顺廊桥
- 保护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年 代
- 清
- 公布时间
- 2006年5月25日
- 门票价格
- 免费
- 建议游玩时长
- 1-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出行时间时考虑避开雨期即可
基本简介
廊桥,泛指有廊屋的桥。温州泰顺的廊桥又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我国的编梁木拱廊桥集中在浙闽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如浙江省的泰顺、庆元、景宁,福建省的寿宁、古田、连江等地。各地对编梁木拱廊桥的称呼亦不尽相同,泰顺俗称为“蜈蚣桥”,因为它的结构与蜈蚣的形体很相似 。保护级别: (泰顺廊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 代:清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18座。即泗溪姐妹桥(北涧桥,溪东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2006年05月25日,泰顺廊桥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廊桥起源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廊桥是当地乡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如北涧桥上一个个分割均匀的摊位,可想当年如温州五马街般繁荣的景象。桥头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当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贵的地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以前常常在北涧桥的桥头上演木偶戏,而另一头聚集上千观众。廊桥中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并不设在桥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对桥头路冲。祭祀的对象有佛教任务如观世音菩萨、门神神荼和郁垒,尉迟恭与秦琼,也有义薄云天的天帝爷,以及能给读书人带来好运的文昌帝和帮人发财的财神爷赵公明。更有一些当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陈十四夫人、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还崇祀传说中掌管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杂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期。乡民从四面八方聚桥卜,摆上一整只猪头,再添两盘时令水果,插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祈福。地理位置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廊桥主要分布在泰顺县的三魁镇、罗阳镇、泗溪镇、筱村镇以及洲岭乡,各乡镇之间均有班车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适合自驾或者自助出游。主要廊桥的分布如下:罗阳镇:仙居桥;洲岭乡:三条桥,毓文桥;三魁镇:薛宅桥,刘宅桥,永庆桥;筱村镇:文兴桥,东洋桥;泗溪镇:溪东桥,北涧桥,南阳桥。除廊桥之外,仕阳镇的仕水碇步、雪溪乡的胡氏大院、泗溪镇的包氏宗祠、筱村镇的徐岙底古村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与泰顺廊桥相映成辉。自然气候
泰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25.1℃,冬季平均14.7℃,年降雨量2000mm,无霜期280天。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强度小。5-6月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强度大。7-9月是台风雷阵雨期。类型结构
泰顺县境内现存古代廊桥数量较多,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以三条桥、文兴桥、永庆桥等17座廊桥为代表,其造型独特、环境优美。木拱廊桥木拱架为单孔八字形,比较适用于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实际情况,其“三折边”、“五折边”及“剪刀撑”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最大跨径达34.50米,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木拱廊桥力学上的诸多问题。廊屋造型优美,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多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较为简素,出檐较为深远,颇具宋风,两次间多设桥凳。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廊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浪漫的爱情故事感动无数人,也让人们记住了“廊桥”。廊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根据桥头纪录民众捐资的情况,在道光年间重修共用去约一百万文,这个造价在当时相对较低。“蜈蚣结构”有很好的受压性能,只要两端固定,桥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为此,“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这种形成,桥廊非但不是负担,反而增加了稳定性。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名桥实录
三条桥是泰顺历史最久远的木拱廊桥,位于洲岭,垟溪二乡交界的横溪上,过桥往南不远就是福建省的寿宁县。因此桥最早曾用三条巨木跨溪为桥梁,故名三条桥,桥长32米,宽3.96米,高9.55米,单孔跨径21.26米,桥屋11间,单檐,造型古朴,典雅。正是这个三条桥,对虹桥技术“诞生于北宋”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曾有记载:三条桥最古,拆旧瓦有“贞观”的年号。据此有人认为三条桥的历史比《清明河上图》中的虹桥更为悠久。如今我们看到的三条桥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在三条桥木栏板上有一首没有署名的词——“点绛唇”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本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我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北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泰顺廊桥之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为“姐妹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指导,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所以他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首。穿过长长的卵石路,来到了北涧桥边。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一条小径从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桥延伸到溪的对岸去。在宽阔的溪滩上观赏青瓦红身的北涧桥,仿佛身处古意盎然的宋画之中,便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了!廊桥实录
北涧桥
北涧桥 ,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北涧桥头有许多商业店铺,是村民们的商贸场所。桥的东边原来有一座戏台。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年初时,乡民们要到临水殿、陈大翁宫里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合家团圆。到了年底,就进行还愿,并且还要抬陈十四和陈大翁的神像到北涧桥头的戏台前看戏。这个活动前后历时四天。采用编梁式构造的北涧桥气势如虹, 桥屋也是廊桥工匠们精心构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从功用来讲,增加了桥拱的压力,使之更稳固;也起到了防护风雨的作用。同时,桥屋各部位的艺术处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屋脊装饰等,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美感效果。溪东桥
溪东桥 ,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三条桥
三条桥 ,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本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我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毓文桥
位于泰顺西部的洲岭乡。始建于清,位于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高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三屋楼阁,二楼为文冒阁,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溶为一体,是现存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永庆桥
位于三魁镇的下溪坪,始建于清,是泰顺屋式木平桥中造型较为优美的廊桥,桥长36米,宽5米,高5.2米,二孔跨径19.12米,桥屋12间,桥中有神龛。永庆桥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木廊平桥。建造永庆桥的主要首事人为吴世江,家谱中记载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生平持己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吴世江于嘉庆二年(1797),在他五十七岁时主持兴建永庆桥。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吴世江在桥建成十年后离开人世。永庆桥至今还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综观桥粱建筑,普遍注重从其结构、功能出发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上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这条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这其中有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算善断。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时,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得这位木匠团团转。若不按时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觉得没有办法了,不如一死。当他正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饭,再想办法不迟。于是二人对饮起来。酒喝光了,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应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那位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十分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有救了!”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渔翁一定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房屋建成后,他为了纪念救命恩人鲁班,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仙居桥
位于罗阳镇东北的仙稔。始建于明,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桥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桥屋18间,昔日扼为温州大路的要冲。踏上泰顺著名古道“温州大路”罗阳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张天树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古道景物,题为《仙陵古意》,诗云:“罗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门接仙源路。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松林隐隐隔烟村,此中应有高人住……”。“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过了石亭,沿着逶迤陡峻的石阶山道往下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句中的“飞虹”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现桥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泰顺现存廊桥中历史最长、跨径最大的一座木拱桥。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长桥夕虹》)这是张天树状摹仙居桥的一首诗。自古以来,桥梁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描写桥梁的佳句。张天树的《长桥夕虹》并不完全着墨于虹桥,暮云、残阳、渔樵一一入诗来,展现充满意境的空间,使读者融身于美不胜收的山乡景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