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待渡山在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镇古称甲子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始建千户所城,隶属于碣石卫,是古代粤东开发较早的军事重镇和优良港口。待渡山濒临甲子港,港里环立着六十块风化浪蚀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天然怪石,犹如守卫在古海港的戎兵。"甲石吞潮"为陆丰八景之一。
- 中文名称
- 甲子待渡山
- 地理位置
- 广东 陆丰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始 建
- 1395
简介
待渡山不很高,却满山苍累。山头,天生一块块造型乖巧的大小石头。山坡,一株株不知名的小树,有柑树那么大,枝繁叶茂,婆娑多姿。树木之间,幽径交错,乃文人墨客览胜怀古之处,朋友恋人欢会抒情之所。
背景
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赵罡及其弟两帝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从福州沿海逃至甲子,驻扎此山,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们得到甲子进士邑人范良臣进食劳军,赐之为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二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现山上还有“进食亭”的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为仿木结构,面积约20平方米,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个字。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是为告慰郑复翁忠心报国的在天之灵而建的。
概况
待度山山顶矗立着“甲秀楼”古塔。据说甲秀楼建于清嘉庆十年(1850年)。为两层泥塔,高15米,呈六角形,似葫芦盖顶,塔尖直指蓝天,造形独持,十分壮观。楼旁立有15米高的标杆,为甲子港的台风警报信号。甲秀楼门口有一对联,曰:“书云大手笔;镇海小神山”体现了甲秀楼与待度山伟岸高拔,威镇海隅之势。这里依山傍水,潮涨期到,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气势不凡,场面壮观。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归帆返照,景色迷人,这就是陆丰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
梅湾边有一个巨石,酷似飞鹰,称之为“雄鹰石”。在雄鹰石旁边又有一石像跃鲤,称之为“鹰哥啄鲤”。东边是甲子镇两边海湾连接大海之处--甲子门。
甲子门有六十颗礁石,故以天干地支之首命名之。涌潮奔浪,至此平舒,蔚为壮观,大有礁石吞潮之感。此即为陆丰八景之一的“甲石吞潮”。有人说,甲子镇建于甲子年,故名。
甲子门是宋端宗逃难经途,现已景象一新,别有一派勃勃生机。甲子门又是林文烈和郑复翁率众抗元之处。椐《陆丰县志》记载:“郑复翁,甲子港人。宋端宗至甲子时,元兵追至,复翁椎牛誓众,率义兵攻袭之,夺其兵船多艘,遂任之为前峰扈从。至崖门,遇巨风,舟覆而死,赐谥义烈。”
宋存庵位于海丰县后门镇镇北一公里的南山岭下,它是在绿荫掩影中的一座两进三间的残破庙宇,门额横书“宋存”两个大字。这是宋存庵得名的来由。门额“宋存”两字,是示“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之意。在残壁上犹存两联,一为;“风雨难磨王者字;君臣犹享宋时山。”一为:“一宵留圣迹;三字寄行人。”字迹遒劲峻秀,联意隽永恢壮。
相传宋末时,宋端宗与其弟兵败南逃至此,在岩石下暂往一宿,当夜适逢地震,山摇地动,身边大臣陆秀夫就奏皇帝在岩壁上书写“壮帝居”三字,使能安寝。明代官员莆见川雍兰到此凭吊古迹,得知往事之后,就在该岩壁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旁有落款,字径为0.9Ⅹ1(米),直书阴刻,字体苍拔雄秀。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后门镇群众集资,以此石刻为中心,修建了这座庵宇。现此石刻位于宋存庵后厅正中的斜面岩壁上。知此史实,就不难理解联语了。因而多有文人名士到此凭吊时撰联作诗,其中有许多佳作。宋末皇帝还为这里留下了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相传当晚小青娃嚣叫不已,落花生也哗啪生长,皇帝就捻一草茎放于小青蛙身上,现在,这里的小青蛙身上就有一道黄绿色的竖纹,鲜丽夺目。皇帝还叫落花生夜间不要生长,所以落花生夜间就合起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