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蕉岭县石寨村位于南磜镇中东部。我村辖20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593_户,人口2075人;全村总面积14.85_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4.38亩。我村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约为1304mm,气候特征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村特色经济收入有小水电、毛竹、林木、烤烟、红菇,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947万元。近年来,我村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成果:依托山区优势,发展了本村特色经济。
- 中文名称
- 石寨村
- 行政区类别
- 村
- 地理位置
- 南磜镇中东部
- 人 口
- 2075
- 方 言
- 梅州话
- 机 场
- 梅州客都机场
- 火车站
- 梅州站、梅州西站
- 车牌代码
- 粤M
- 耕地面积
- 1604.38亩
其它
石寨村原为北礤镇政府驻地,为北礤镇的经济、教育、行政中心。村内有建于明朝的石寨土楼,为典型的客家防御性民居建筑。
古村落
石寨村位于蕉岭县城东北34公里,山脉属武夷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呈河谷盆地,该村近期被省文联、省民协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石寨村依山傍水,人文荟萃,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具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于明朝正统年(1449 年)闽杭竹山南迁到石寨开基。村中,祖堂、树德楼、方楼、崇德楼、田子屋、华祝堂、儒林第等建筑完好,其中树德楼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外,马山巍然屹立,石寨河像一条护城河,曲折蜿蜒自北朝南环抱古村,滋润和浇灌着这片沃土。村寨有千年古榕和古塔,有马山祖祠和祖屋碑志。两座明清时期纪年的客家方楼,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闽西客家方土楼分布至南边的下限,粤东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分界线。其中建于明嘉靖元年 (1522年)的方土楼又是闽粤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方土楼。另一座“ 树德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闽粤赣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交汇以及明清时期客家方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石寨村现有586户人家,人口2072人,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村民中有“卖谷卖猪,也要供子女读书”的说法。旧社会时期,各房父老为了鼓励学生刻苦读书,指定有“学田”、“学谷”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中学毕业后可以领到“学谷”。先后设有私塾智仁学堂、景程轩学堂、敦仁楼私塾、老实堂私塾、梁下私塾、小德草庐私塾、狗打坑学堂,以教习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为主。
据载,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七日,朱德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四军六千余人,从福建到广东大埔,于第二天傍晚经过石寨村圣王山。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部队露宿于圣王山上一条三公里长的石砌古道上。石寨村群众用客家人的纯朴热情待客。拿出在圣王山上采摘的红菇,宰杀家鸡,献新米熬成了一锅锅红色的粥,让朱德和战士们充饥。从此,石寨的红菇粥被亲切地称为红军粥。这条三公里长曾经坐满红军的古石砌路,也被亲切地称为红军路。
据了解,为更好地保护石寨古村落,2011年,蕉岭县制订了梅州市蕉岭县南磜石寨村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案,对石寨村的资源、优势条件、布局与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制订了2011到2020年的保护发展方案,争取打造成为广东省最美丽的古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