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庵群
南宫庵群位于广东高州市城南关的南宫岭上,坐落于城南的南宫岭,与城西的观山隔江相望,遥相呼应,而且都是宗教群体建筑,使用功能相同,只不过是南宫岭与观山相比,面积稍小,高度稍低而矣。因此,人们又把南宫岭称作“小观山”。南宫岭上的庵群建筑,包括了佛教中的基本体系,奉祀着佛教中所信仰的基本神祇,既可为研究佛教的分布与流传提供依据,又可为旅游者提供度假消闲、访古、寻幽的理想场所。 明清时期,在此山上建筑了一组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互相穿插,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古建群体。7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古建筑逐渐被分隔管理,互不统属,而且逐渐被拆除。已全部拆除的有玄元宫、雷神庙、灵王庙。尚存复龙庵、宝莲庵、水庵。南宫庵群被列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县志》载:“明朝后期,兵荒马乱,一明太子南避战乱时,夜宿(复龙)庵内,对其破败不堪的景象,曾许下诺言:如能保佑其平安度过劫难,则拨款重建。后来,果能如愿以偿,于是朝廷拨重金,重建庵堂,并更名为‘复龙’”。
另一位高州老者则对记者说:“‘南宫’是什么意思?皇太子的住所之一。古时皇帝把他的儿子们居住的宫殿分别称为‘东宫’、‘西宫’、‘南宫’等。传说有个南宫太子因避战乱,躲到了山上一间寺庙内的樟树上而幸免于难。南宫太子许诺,如果他得以继承大位,将重修此庙。后来果如其愿,他便当真拨下巨资重修该庙,并赐名‘复龙庵’,当地人也将此岭改称为‘南宫岭’。”
不过,作为高州城眼下年纪最大的两位尼姑———释妙松和释净伟的回答却很简单。前者说:“我(5岁)出家那时就有的啦”;而被称为“师公”的释净伟就说:“缘!这是佛缘!”
- 中文名
- 南宫庵群
- 位 置
- 高州市南宫岭
- 南宫岭面积
- 约1平方公里
- 高 度
- 约40米
- 级 别
- 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明、清 高州 南宫庵群 位于高州市南宫岭。南宫岭面积约1平方公里,高度约40米。岭上分布有复龙庵、宝莲庵、回水庵等一批明清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群体,错落有致,风格协调。主要建筑
复龙庵
位于南宫岭之巅,始建于北宋后期,明崇祯十七年(1643年)重建。据庵内尼姑代代相传:此庵原名"福隆庵",后因明代有一皇太子到此庵避战乱,许愿重建,故改名"复龙庵"。此庵两进,面宽12.6米、总进深27米,重檐歇山顶,瓦脊用灰砂塑出花鸟浮雕图案。九架梁木构架,单檐斗栱挑出,覆莲状石柱础。天井两侧有回廊贯通。前殿山门为石质门框,门外石阶左右分立石抱鼓一对,其纹饰造型古朴,具明代风格。宝莲庵
在复龙庵左下方,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原名玄真观;永历二年(1648年)重修,改名为"玄元宫";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次重修,易名为"清虚观";1982年第四次重修,改现名"宝莲庵"。该庵两进,面宽11.1米、总进深15.1米。硬山顶。西侧回廊与雷神庙相通;东侧有小门盘级而上,与复龙庵相接。山门前面沿石阶盘旋而下,有三拱牌坊一座,坊额灰雕庵名,饰有花鸟图案。整座建筑玲珑别致,错落有序。回水庵
在复龙庵右下方,南宫岭南端,面临鉴江,与对岸宝光塔对峙。始建于明,清乾隆后期重建。共两进,面宽11.9米、总进深22.6米、硬山顶风火山墙。脊饰灰塑双龙戏珠及花鸟。前殿门框用花岗岩石打制,门额及对联文字用灰砂雕塑。历史记录
《高州县志》(中华书局,2005年10版)第1526页记载,南宫庵群位于高州县城南关街南端的南宫岭上。明清时期,在此山上建筑了一组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古建筑逐渐被分隔管理,而且逐渐被拆除。尚存复龙庵、宝莲庵、回水庵。1986年南宫庵群被列为高州县文物保护单位。《高州县志》载:“明朝后期,兵荒马乱,一明太子南避战乱时,夜宿(复龙)庵内,对其破败不堪的景象,曾许下诺言:如能保佑其平安度过劫难,则拨款重建。后来,果能如愿以偿,于是朝廷拨重金,重建庵堂,并更名为‘复龙’”。
集群原因
黎庆文老人认为庵群扎堆在南宫岭,可能是因为这里确是风水宝地。“南宫庵群”门前的这条烂路在古代是一条通往廉州、琼州等地的重要驿道。据说以前鉴江的水很深,船夫用一竹杆撑不到河底。鉴江流至南宫岭下形成一个回流处,在江的左岸有一个宝光塔,而在江的右岸建有庵或寺,会有护卫的意义,这种做法在古代非常普遍。另一位高州老者则对记者说:“‘南宫’是什么意思?皇太子的住所之一。古时皇帝把他的儿子们居住的宫殿分别称为‘东宫’、‘西宫’、‘南宫’等。传说有个南宫太子因避战乱,躲到了山上一间寺庙内的樟树上而幸免于难。南宫太子许诺,如果他得以继承大位,将重修此庙。后来果如其愿,他便当真拨下巨资重修该庙,并赐名‘复龙庵’,当地人也将此岭改称为‘南宫岭’。”
不过,作为高州城眼下年纪最大的两位尼姑———释妙松和释净伟的回答却很简单。前者说:“我(5岁)出家那时就有的啦”;而被称为“师公”的释净伟就说:“缘!这是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