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罗通山城
首页  > 吉林  > 通化  > 柳河   »  罗通山城景点介绍

罗通山城

罗通山城
罗通山城,东北最大的古山城,距今1700年,地处柳河、梅河、辉南三县交界,又是通化、白山、集安的门户,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据清末修订的《柳河县志》记载:“柳河县城东北60里之遥,有罗通山,山上古城在焉。相传罗通扫北攻占此山,故名罗通山。”据出土的文物考证,罗通山城属汉代高句丽时期建造的古城,从汉代建立以后一直沿用到辽金,中间经历了1200余年,被称为“塞外小长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罗通山城
外文名
Luotong mountain
所在地区
吉林省柳河县东北25公里罗通山
时    代
魏晋时期
级别层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
演兵场、点将台、兵营、烽火台等
主要景点
臣虎顶、饮马溪、锁龙潭
建造者
高句丽绝奴部
相关名词
吉利之谜,罗通山城

地理位置

柳河县城东北60里之遥,有罗通山,山上古城在焉。相传罗通扫北攻占此山,故名罗通山。罗通山城历史悠久,为高名丽绝奴部建于公元248年到291年的高句丽中川王到西川王时期,即中原的魏晋时期。山城依山傍势,用土石筑成,周长7.5公里,分东西两城,城内地势平缓开阔,有演兵场、点将台、兵营、烽火台、蓄水池、三清观、神清主瓮门等遗址,尚存古城雄威。罗通山自然风景秀丽,群峰环绕,气势磅礴,古城蜿蜒,幽洞清韵,壁石奇立。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季鸟雀啁啾,山花烂漫,杏花耀眼,景色宜人;夏季茂林成荫,绿涛起伏,流水潺潺,香风指面, 倍觉清新;秋季霜叶如醉,枫叶绯红;科季古树银花,冰雪封山城。罗通山分南北两线游览区。南线有长脖砬子、刀切砬子、滴水壶、鹌子窝、通天、通天洞、水洞、道士洞、影壁砬子、蜜蜂砬子、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北线有臣虎顶、饮马溪、锁龙潭、穿心洞、背阴洞等名胜景点。山城依山傍势,由紧密相连的东西两城组成,中间共用一段城墙相连,全城周长7.5公里。城垣为土石混筑结构,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势。东西两城共有5门,形制略同,都是用石材砌筑成半圆形内瓮门。西城东北角、西北角有角楼台基。

罗通山镇

罗通山镇地处柳河县城东北部,罗通山脚步下,著名的罗通山风景区就在其境内。东与姜家店乡、辉南县的小椅山乡一水之隔,南与时家店乡接壤,西与享通乡相邻,北与圣水镇、太平川乡相邻。三统河从其境内流过,上游从姜家店乡入境,一路经过东河、土门、自立、东兴、河口等村,灌溉了大片的农田,罗通山镇主要的水稻产区就在三统河流域。它最后流入辉南县的小椅山乡。几千年前的火山爆发,造就的特殊地貌,使三统河的土门屯、自立屯两处落差较大,红旗水电站、大通沟水电站便建立于此。.高句丽城遗址。位于柳河县城东北25公里的大通沟乡与圣水河子乡交界的山顶上。此山原名骆驼山,后讹传为罗通山。山城构筑在罗通山中部海拔906米的主峰上。由相连的东西两域组成,周长约7.5千米。西域周长3 737米,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除西墙南段和南墙东段以悬崖绝壁为自然城垣之外,其余部分则随山势起伏以石块垒砌。四角都有峰顶。有城门址两处,南北各一。南门位于南墙西端近城角处,北门位于北墙西部。城内尚存台基和蓄水池遗址。台基西有一较大开阔地,曾出土大量铁甲片,应是演兵场遗址。蓄水池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城内南北有两处较大盆地,盆地中各有一泉。北泉水流细小,南泉水流旺盛,向东约50米流入蓄水池之中。东域构筑简单,城垣多以自然山脊为壁,只有低凹处垒砌短墙,形制不规则。东城周长3 475米。有城门址3处,南墙2处,北墙1处。城南部盆地中有一泉,水流向西北约300米,消失在洼地中。城内遗物丰富,主要有陶罐、陶器盖、铁镞、玉环、玉板指、鎏金带扣、鎏金花饰、瓷片和海贝币、铜贝币及双翼铜镞等。东西两城属于同一时期遗存。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域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政概况罗通山镇下辖7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共有3464户,人口13410人,其中男7102人,女6308人,劳动力4309人,现有土地总面积190635.3亩,森林78714.1亩,耕地面积38262亩,其中旱田33095亩,水田5167亩。

景区概况

罗通山,原名骆驼山,位于柳河县城东北部,总面积6,267公顷,林地面积4,933公顷,山高林密,最高海拨为1,090米。该区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风景资源,素以城古、洞幽、林密、崖险、壁奇、峰峻、景秀而著称。建在罗通山上的古城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罗通山城位于吉林省柳河县东北25公里罗通山中部主峰上,为高句丽绝奴部建于公元248年到291年,即中原的魏晋时期,是一处重要的战略性城堡。 山城依山傍势,由紧密相连的东西两城组成,中间共用一段城墙相连,全城周长7.5公里。唐朝大将罗成之子罗通挂帅扫北,在此处安营扎寨,故此得名罗通山。罗通山是久负盛名的文物古迹遗址和风景旅游胜地。穿过一片树林,眼前突然出现一处奇景,高大兀立的长脖砬子,倏地从下到上垂直断开,形成一条石廊。站在石廊里仰头观望,只能看到青天一线,白云数朵。所以,人们又称此地为一线天。石廊上有游人题写的“石廊天阙”4个斗大的黑字。两厢是斧劈刀削般的峭壁,高有30多米,长约50米,当间通道只有1米宽。置身其中,真有入天门之感。穿行幽谷深壑中,眼前一面危崖峭壁挡住去路,它有1米多宽,20多米高,百余米长,梭角分明,似一道天然影壁,罗通山特有的刺榆根部从顶端向下伸延,以其千钧之力,将石壁一劈两瓣,涨开宽宽的裂缝,榆却挺立于悬崖之上,随风摇曳。石壁上有人题诗曰:“影壁挺秀赖天成,突兀孤高摩苍穹,更有奇树生绝顶,令人惊诧造物工。”

景点介绍

古城东城墙,绝大部分利用悬崖峭壁做为天然屏障,只在极少数山势较平缓,无险可峙的地段修筑了人工城墙,城门开设南、北、东三座,西墙与西城毗连共用,其余三座门皆辟于两侧峭壁奇突的山口,称“北翁门”,“东天门”和“南天门”。南门外有“十八盘”似天梯石栈的古道直通山下,是当时兵马出入的通途。城墙周长3400余米,一道漫岗横亘东城,岗南为演兵场,岗北为驻马坡,山岗南北各有一条内流河,水势旺盛,四季不竭,河水在城中流淌数百米后注入岩溶漏斗。西城城墙周长4100余米,它遥迎长白山,近接老龙岗,襟山带风,形势险要,共有四处城门。南门亦称"回马岭",宽5米,两侧壁立千仞、险不可攀,相传当年罗通率兵秣马南下,因山势险峻,只好勒马回营,故此得名。门外有沿绝壁孱岩开凿的三条石径,分别通往峰火台,刀尖峰和水帘洞。东门利用悬崖豁口充当,一条羊肠小路紧贴崖壁通往山下。北门宽6米,门边垛口保存完好,西垛口旁留有“S”形泄水洞口。门外道路延伸直下,接通北部平原的柳梅古道。西南门是四座城门中最重要的一座,两侧门垛中部留有门栓插孔,门外有人工开山劈石修成的盘山古道,是当时运送粮草、辎重的唯一途径。现已建成盘山公路,游人可乘车直达山顶。沿回马岭北行,居于东西两城界墙之中,是古城的了望台。台高6米余,宽4米多,乃天然磐石形成。台址孱岩峭拔,是察看两城的最佳场所。台上古树丛生,葱茏峻秀。攀援而上眺望东西两城,指点山川胜迹顿觉兴致盎然。走过了望台,继续北上,石径愈显陡峭难行。约有半个钟头时间,便来到古城险峰上的峰火台,这里是山城的制高点,海拔1090米,登高鸟瞰东西二城宏伟壮观,俯视柳梅古道,苍茫悠远。岗峦村镇,余烟袅袅,阡陌河塘,碧波银光。

美丽传说

1950年冬天,罗通山脚下一个猎户徐国发在追一只獾子时,发现一处山洞。当他爬到洞内20米深处,发现一个土堆,土堆里埋着人的骨骼、古时打仗用的铁叶拼成的铠甲、皮靴镶嵌的铜钉、铁剑、箭头等,在平躺的骨骼左侧还有用皮条装的铜印,皮条已经腐烂。1960年高占一老人用7个月的工资200元钱换得此印。据了解,北宋时期,罗通山城的金人入侵中原,在平定县发生战争,胜利后掠得此印。由于印上有“平定”两字,一位领兵的将军非常喜欢,便随身携带。后来,这个将军死后被士兵葬在30米深的山洞里。(今天人们将该山洞取名为将军洞)。经过有关专家证实,高老得到的铜印,就是山西平定县丢失千年的官印。2003年2月,高老无偿将古印捐献给了平定县。在龙潭西山坡上,墓葬封土年久倾颓,仅存低矮土包。相传,清末民初,当地有许多人曾见到歪斜的罗通墓碑,字迹还能辨识。1958年夏天,有蔡姓农民看到倒伏在地的墓碑,“故唐××(这两字被青苔掩盖)罗通将军之冢”等字样还能看清。上世纪70年代,蔡姓农民山上开荒种田时,还看到罗通碑半埋在土里。而今这块碑早已深埋地下,虽经多次搜寻,也没有见到踪迹。通天洞南200米处,山峰方锥体,峰尖锐利,底座方正,酷似一座金字塔。石灰石岩面上构成了各种图案,如狮面虎形等。相传高句丽酋长葬于此处,可惜至今墓门、墓道还没被人发现。

重要发现

在罗通山城周围,发现了一些古墓。1980年,罗通山西麓小泉眼村民挖电柱坑时,发现了一座石棚墓。第二年省文物队发掘清理,墓内尸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20多件,其中的“双鸟回纹”剑十分珍贵。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