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居寺
义居寺旧称佛堂寺,位于山西省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距碛口古镇10公里,临县古十三官寺之一,属天官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几经重修。该寺坐西向东,现存建筑占地5981平方米。正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前殿为明代建筑,藏经楼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琉璃剪边顶;
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琉璃剪边顶;
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二间,歇山式琉璃剪边顶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三进院建筑群体。依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两侧有偏殿、廊房20余间,加上僧房、社窑形成三进院布局。该寺山门悬山式顶琉璃剪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三踩单翘。前殿悬山顶琉璃剪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正殿歇山顶琉璃剪边,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四架梁后单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藏经楼建筑形式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石窟等,藏经楼硬山式灰瓦梁,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插廊式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下层为窑洞三孔。东西藏经洞,顶呈平面,上雕刻有龙凤、麒麟、玉兔等29幅方块图案,万佛洞于南端,石窟面积为59.79m2,平顶雕刻各种图案,有卧牛、伏虎、奔马、走鹿、灵猴等,形象逼真,神情各异,是古代艺术精品。
义居寺建筑群遗存至今,除东西偏殿部分已毁,其余建筑尚存,主体完整,为临县现存古建筑之首,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多年来历经变故,洞内珍品已经荡然无存,顶部浮雕隐约可见,洞壁柱面留有一万余个塑像痕迹,石洞完整,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 中文名称
- 义居寺
- 地理位置
- 晋西北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5981平方米
- 景点级别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无门票
- 著名景点
- 万佛洞,藏经阁
- 始建于
- 宋代
历史记载
据民国六年(1917年)《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官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明万历年重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代,几经重修。正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前殿为明代建筑,藏经楼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该寺坐西向东,现存建筑占地5981平方米。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三进院建筑群体,依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于南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载: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中国北部之胜地!建筑布局
义居寺位于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创建于宋代,几经重修。该寺坐西向东,现存建筑占地5981平方米。正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前殿为明代建筑,藏经楼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琉璃剪边顶;
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琉璃剪边顶;
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二间,歇山式琉璃剪边顶 ;义居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三进院建筑群体。依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两侧有偏殿、廊房20余间,加上僧房、社窑形成三进院布局。该寺山门悬山式顶琉璃剪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三踩单翘。前殿悬山顶琉璃剪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正殿歇山顶琉璃剪边,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四架梁后单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藏经楼建筑形式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石窟等,藏经楼硬山式灰瓦梁,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插廊式双步梁,柱头斗拱为五踩双下昴。下层为窑洞三孔。东西藏经洞,顶呈平面,上雕刻有龙凤、麒麟、玉兔等29幅方块图案,万佛洞于南端,石窟面积为59.79m2,平顶雕刻各种图案,有卧牛、伏虎、奔马、走鹿、灵猴等,形象逼真,神情各异,是古代艺术精品。
义居寺建筑群遗存至今,除东西偏殿部分已毁,其余建筑尚存,主体完整,为临县现存古建筑之首,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洞
万佛洞石窟为唐代遗存,石窟面积60平方米,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内因塑佛像万尊得名。万佛洞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凿、雕刻和塑造的综合体。洞门石雕圆柱两根,柱上镂雕张牙舞爪的蟠龙两条,昂首引颈,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势欲飞腾。门顶凿成石壁一龛,佛像就石雕刻,峭壁之前,镌石成佛,虽系人力,疑是神功,发挥着人人望而称誉的艺术勉力。洞窟形体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顶呈方形,前面开门,顶部浮雕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花草随风仰扬,走兽气势雄威,活龙活现,形象逼真。洞内面积不大,欲雕万尊佛像,年深月久,易于剥落。艺术家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创造了瑰丽而细腻的彩塑10080余尊。内容包括千佛、单身菩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迦叶佛、弥勒佛,有一佛两菩萨的三身组合,有一佛七身的连络群像,还有千手千眼,倒坐观音等形象。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庄穆肃,有的低眉含嫣,千变万化,精巧细腻,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多年来历经变故,洞内珍品已经荡然无存,顶部浮雕隐约可见,洞壁柱面留有一万余个塑像痕迹,石洞完整,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