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佛殿三进,即三圣殿(弥勒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东厢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居室,西厢为说法堂、禅堂等。寺内有清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道。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 中文名称
- 开福寺
- 外文名称
- Kaifu Temple
- 地理位置
-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开福寺路136号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 占地面积
- 4.8万平方米
- 开放时间
- 7:00-17:00
- 门票价格
- 10元/人
- 著名景点
- 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等
- 建造年代
-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湖南省长沙市
- 建议游玩时长
- 1-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全年
- 始 建
- 五代
历史沿革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五代时期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当时长沙是割据政权南楚的首都。南楚王马希范以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一说真严),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寺庙开创者保宁(一说真严)在此说法传经,受到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达一千人。南楚亡国后,寺宇作为佛教活动场所一直留存下来。宋代时期
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北宋初,出了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 (936—1004),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过他,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中,宋太宗赵光义诏求医疗经验,洪蕴摘录数十处药方献上。宋真宗咸平初年,洪蕴当了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祐年间,僧人紫河对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宋徽宗时,开福寺的中兴祖师道宁(?——1113)是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 与道宁同时,木工张询在开福寺转轮藏上雕刻了不少表现佛经故事的图画。北宋末年,开福寺已经成为一个风景区,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十六景。元明时期
经元迄明,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五言律诗一首云:“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袍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明代开福寺,经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僧人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干—1566),寺宇倾记,吉藩同当地士绅和老百姓又将它重建起来,明未又毁于兵火。清代时期
清代,开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 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僧人佛国当住持时募修一次;
- 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荣宗,知县胡,壮生助修天王殿。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
- 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
- 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1911年),诗僧海印在此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民国七年(1918年),开福寺大殿被焚。民国八年(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继任住持宝生和尚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先后新修了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并邀请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施即停办。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1939年8月14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70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民国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五月(1949年5月),开福寺又续办3期湖南佛学讲习所。悟性任所长。那时寺内殿堂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占用,成了军械库,寺庙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僧人出入,都不自由。新中国时期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于1952年重新修复了开福寺,以明真法师为住持。1965年,开福寺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福寺内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自1980年3月起,开福寺又逐渐恢复。长沙市佛教协会先后重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左右厢房,并新塑佛、菩萨、罗汉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1983年初,开福寺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对外开放寺院。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开福寺为湖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比丘尼修学道场,方丈能净法师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维修了大雄宝殿、讲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1998 年,开福寺承办了湖南佛学院尼众部。1997年,能净法师应“中韩日三国佛教基金纽带”组织的邀请,出席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佛教交流会。2000年,应台湾佛教界的邀请,能净法师前往宝岛说法巡礼,反响良好。2002年,应韩国佛教界的邀请,能净法师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2004年11月,开福寺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占地面积由原80亩增至175亩(合116700平方米)。2011年,长沙市开福区政府扩建开福寺,将恢复北宋末年鼎盛时期的十六景,包括紫微山、碧浪潮、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拔褉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主要景点
开福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整个寺院以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为主体。寺前有山门,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弥勒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还有不少附属建筑物。山门
山门为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三大殿
开福寺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 前殿: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 中殿: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 后殿: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