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祠

张仲景祠,位于蔡锷中路、现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屋医院院内。原有“张仲景祠”和“保节堂”,现均不复存在。 张仲景祠,据载清嘉庆二年重修。民国时这里亦办过育英小学,抗战时毁。1947年,长沙中医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间,改名仲景堂,后因修马路,祠又废弃。
- 中文名称
- 张仲景祠
- 地理位置
- 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屋医院院内
- 景点级别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10元
沿革
张仲景祠,据载清嘉庆二年重修。民国时这里亦办过育英小学,抗战时毁。1947年,长沙中医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间,改名仲景堂,后因修马路,祠又废。现在中医院内刻一石碑纪念。人物事迹
名机,河南南阳人。是中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史称“医圣”。相传东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曾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后成为名医。他家宗族有200余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不到10年,死去2/3, 死者又以伤寒病居多。王粲的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惨死的情景。著作张仲景十分同情人民的遭遇,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群众治病,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全书除病理论证外,还有施治397法,120方,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他的原著。三国时名医华陀看到张仲景的书后非常称赞。七绝 医圣张仲景祠伤寒金匮有遗篇,太守坐堂施药丸。识用精微称圣手,范书陈志应名传。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伤寒论》在长沙成书。张在长多年,时值疫病流行,张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不办公务,在太守衙门外将己名冠以“坐堂医生”四字,为贫贱者诊脉处方,广施汤药,不收分文。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张仲景祠”,今长沙蔡锷北路湖南中医附二院内尚存刻字石碑。旅游提示
门票价格 10元交通提示 可搭7,701,123等,在东塘南下车- 建邺区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玄武区 2红山森林动物园
- 玄武区 3美龄宫
- 秦淮区 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高淳 5游子山
-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
-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
- 浦口区 8吴武状公祠门楼
- 栖霞区 9仙鹤观六朝墓地
- 秦淮区 10南京瞻园
- 鼓楼区 11龙江宝船厂遗址
- 浦口区 12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 玄武区 13太平天国天王府
- 浦口区 14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
- 溧水 15古蒲塘桥
- 栖霞区 16燕子矶
- 浦口区 17六角井
- 浦口区 18求雨山文化园
- 玄武区 19南京城墙
- 玄武区 20灵谷寺无梁殿
- 浦口区 21双井
- 浦口区 22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 玄武区 23廖仲凯、何香凝墓
- 江宁区 24杨柳村古建筑群
- 浦口区 25曹王城子古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