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渎庙又名杨泗庙,原址在秭归县新滩南岸桂林村,据史料考证,至少在北宋年间就有了江渎庙,被复建的江渎庙建于“大清同治四年寅丑秋月”(庙内檩枋有题记)。中国历史上有祭祀岳三神、四渎水神的民俗传统,祭祀的四渎水神为“江淮河济”。江渎庙是先人祭礼长江的所在。据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介绍,江渎庙除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其建筑样式和建筑风格在三峡库区少见外,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江淮河济”四渎庙之一,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十分丰富的古建筑文化价值。
- 中文名称
- 江渎庙
- 类 别
- 中国文化遗产
- 地 点
- 湖北秭归县
- 荣 誉
- “江淮河济”四渎庙之一
- 别 称
- 杨泗庙
- 近 景
- 三峡库区
保护维护
刚刚复迁竣工的三峡库区最有特色的古建筑江渎(dú)庙,卓然屹立在秭归新县城凤凰山景区内,成为三峡坝区旅游的一道别样风景。
原江渎庙属于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从2001年9月起,国家移民部门拨款200多万元,委托国家文物局进行整体搬迁复建,至今年6月1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10名专家对复建的江渎庙进行验收,认为达到“整旧如旧,其存其真”的目的。
建筑特点
江渎庙为木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门厅前有一个小院,另有正厅、厢房、偏房和天井。厢房设有楼,厢房外有廊桥。江渎庙的屋面为硬山式,盖以小青瓦,但瓦头则用白灰堆塑成四叶花瓣,卷草花纹滴水为土坯烧制,山花上堆塑以游龙为主的如意云纹,大有腾云驾雾倒海翻江之威猛。
青石铺设的天井,给人以江渎庙昔日繁忙和辉煌的印象。环天井的厅房各3门6扇,高达3米,可拆卸,以扩大天井的“容量”。2楼居高临下,穿行于廊桥间,似可见历史的烟云随风而至。门楣和窗棂,可雕可绘的地方,无所不雕,无所不绘,图案或朴拙或细腻,或花或草或鸟或兽,皆栩栩如生。
江渎庙对石料的使用也十分讲究。青石一般用于柱顶石、阶条石、地面石等,而粗砂石仅用于基座和台基砌体。柱顶石造型各具特色,或动物或花卉,形象栩栩如生。专家评价,江渎庙是民间建筑技术与精湛的建筑工艺有机融合的民间建筑典范,建筑的大木结构不但吸收了北方官式建筑的特点,而且又具有江南建筑的技巧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历史
原汪家拐小学所处之地,有上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它的前身即成都著名古迹江渎庙的一部分。所谓“江渎”就是江神,按《广雅》所记:“江神谓之奇相。”《江记》说:“帝女也,卒为江神。”不管奇相还是帝女,都是上古的神话传说。古人皆以岷江为长江正源,“江渎”就是长江的神袛。
江渎庙始建于秦代,《汉书·郊祀志》载:“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以后从唐代开始屡毁屡建。明代时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将江渎庙列为“南门之胜”,建筑仍巍然,庙内有铜铸神像、巨钟等文物,明亡后庙毁于兵燹,清代重建。民国时期废祠庙兴学校,在原址上兴办了南城小学,后更名为汪家拐小学。原庙内文物,包括明铸铜像、铁花枝、铁瓶曾移至少城公园(人民公园)内公开展览。笔者幼时曾攀爬过巨大的江渎神像。坐像丰唇、广颐,玉带补服,一副王者气概。两旁江渎夫人像身着霞披凤袄,命妇打扮。上世纪六十年代,神像移至省博物馆。
按陆游《江渎庙记》所说:“成都自唐有江渎庙,其南临江。”可汪家拐小学并不靠江。其实,唐以前,成都南门有两条江,汶江(后来的流江、南河)与郫江。郫江由西向南经罗城(今老西门)沿着同仁路一线,在今西胜街口折向东方,遂与大江并行。当时成都人想出南门必先经过郫江上的江桥,再过流江上的万里桥才行。晚唐成都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让郫江改道,才形成今天府河的格局。由于郫江移往城北城东,旧河道逐渐断流,淤塞形成一连串湖泊,至今仍留有方池街、上池街、下莲池、粪草湖等地名。
过去,江渎庙门在文庙西街(包括今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面临上莲池。宋时,文彦博祭江渎神,陆游曾留有《江渎庙纳凉》诗:“雨过荒地藻荇香,明月如水浸胡床。天空作意怜饥客,乞与今年一夏凉。”又有《感旧绝句》:“半红半白官池莲,半醒半醉女郎船。”直到清代,江渎庙前上莲池仍名实相副,池内莲花灼灼,莲叶田田,是文人雅集、酬唱的场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笔者到汪家拐小学代课时,大部分庙宇建筑犹存,几进的大殿,巨大的木柱。从上梁文字上看当是康熙六年重修的。从大殿那些烟熏火燎、黑得发亮的大梁上,犹可想见昔日的繁荣。
1966年旧庙建筑成为危房,全被拆除,遂不复当年面貌。(《古迹》雷绍熹)
周边概况
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上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它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气候特点
库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土地结构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因特定的地理条件,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4万多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