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聚星塔
首页  > 江西  > 抚州  > 南城   »  聚星塔景点介绍

聚星塔

聚星塔
聚星塔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分左右盘旋而上,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虽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
中文名
聚星塔
位    于
 江西省抚州市
标    识
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建立时间
明万历四十二年

地理区划

位于南城县城东廓外万坊村武岗山上,素有“武岗玉笔”之称,距城区四公里,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渊源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始名“启明”,清康熙元年(1662)易名“双江”,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姚文光重修后,改名为“聚星”。聚星塔英俊挺拔,塔表上敷有一层淡黄色灰泥,显得素雅玲珑,与麻姑、从姑二山,太平、万年两桥,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武岗山地处盯江、黎水汇流之处,与县城南面的麻姑山遥对相望。盱、黎二水在这里汇合成抚河,绕武岗山西侧蜿蜒北去。著名的明代石拱桥—万年桥就在山下跨抚河而建,与另一座明代石拱桥—上游十里处横跨盯江的太平桥遥遥相对。这里景色秀丽,山色水光相映,古塔双桥争辉,为“南城十景”之一。聚星塔塔门朝西偏南,门上嵌有一块长条青石板,刻有“聚星塔”三字,雄浑有力。塔檐七级,呈八角形,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檐边砌锯齿形,叠托而上,浑厚凝重。塔顶立砖砌魁星,向北倾斜。每当皓月当空、星光灿烂时,俯视塔下武岗深潭,可观其潭中塔形、星形,犹如众星捧塔。“聚星塔”名由此得来。(注由于河道变迁,此潭已经消失)

建筑特色

聚星塔是空心飞檐式砖塔,塔高30米,塔基为八方形,基部外径围25.6米,内径周6.8米,基部方砖皆用红石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梯宽0.6米,分左右盘旋而上,左梯可以上七级,右梯只能上至五级,两人如同时从左右梯上,不会相碰。我省古塔很多,但象聚星塔这样工奇艺巧、分两边迂折而上的石梯,堪为稀有。塔身下部较长,上部略短,用青砖糯米浇浆平迭而上。塔的每级都开有窗牖,全塔略向北倾斜,虽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其势似呼之欲倒。相传:始建此塔时,有人见掌墨师(即设计师)这样造塔, 担心会倒塌。掌墨师笑着回答:“桥万年,塔千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大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聚星塔东临武夷山脉,北朝赣抚平原和盱江水系,整个地形如一道长廊, 故四季多北风,为我省一大风口。当时建塔人能根据地势、风向、风力, 把此塔设计成向北倾斜状,十分科学,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

历代兴废

据《南城县志)}i己载明万历间建昌知府胡明佐认为武岗山是“郡河锁键”,盱、黎二水在此汇交,其势太冲。为了镇水聚气,振兴儒风,以求一郡财运昌盛,人文兴旺,乃于甲寅岁(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在武岗山顶建七级宝塔一座,在第七层塔心室辟神完,塑立魁星造像,塔取名曰“启明”。其时大明气数将尽,国运犹如江河日下,胡明佐取此名,也隐含企望大明国运昌隆、重开盛世之意。崇祯十一年(1638年),塔顶被雷击毁。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又遭火灾,各层楼板和第七层魁星阁被焚毁,其后遂逐渐倾圮。康熙元年(1662年),知府高天爵将塔修复,为避“重启大明”之嫌,将塔改名为“双江”,这是该塔的第一次维修。第二次维修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姚文光到武岗山“稽览风俗”,因目睹该塔残缺颓败,“塞堵层层,同荒蔓草”,感到“岂佳气天”,于是主持重修该塔,并恢复顶层魁星阁,这次维修“费白金三千一百两有奇”(按1991年底米价比照乾隆十二年米价折算,约合人民币四十五万元),并将塔名改为“聚星塔”。此后240年,其间未闻再有修葺。198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聚星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塔壁风化严重。塔身倾斜,塔壁多处开裂,为抢救这一珍贵文物建筑,1992年江西省文化厅和南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对该塔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1993年10月该工程顺利结束。

塔身倾斜

塔身倾斜虽然与地基压缩变形有关,但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施工方面的原因。据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大匠师喻浩在开封营造宝塔一座,塔建成后,塔身向北倾斜,有人问其原故,喻浩说:京师地旷无山,高空北风刚劲,故令其北斜,不百年自正也。古人认为,塔身朝常年主导风向稍微倾斜一点是有好处的,可以抵消风力,甚至企望在长期风荷载作用下,将塔身吹正。从现存的古塔看来,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故有“无塔不斜”的说法,而这些塔的倾斜方向都基本上与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相对;南城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偏北,聚星也向北倾斜,因此,有理由认为造塔时就有一定程度的倾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