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津万寿宫,坐落在江西省修水县境内,是渣津境内最大的古建筑,始建时间无考,当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时,原称“灵剑仙宫”。
- 中文名称
- 渣津万寿宫
- 地理位置
- 江西省修水县
- 原 称
- “灵剑仙宫”
- 重修时间
- 1872年
简介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宫殿一进四重,前重为牌坊戏台;中重为麻石天井,两侧为酒楼;上重为正殿,供奉许真君、吴猛等神像;后重为谌母殿,供奉谌母娘娘。两侧建有厢房,为庙会活动场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个宫内有二十四只支柱,(正殿有六只大木柱,二只石柱,大木柱粗约二围)。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飞檐翘角,气势宏伟,蔚为壮观。万寿宫不仅具有道教朝圣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集会、商贸、文娱为一体。旧时每年在万寿宫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赛会、唱戏、商贸、集会、议事等活动。
维护
1927年9月9日,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当晚起义部队抵渣津,总指挥部就驻扎在万寿宫左厢房内。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机关人员在此研究部署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和进军路线事宜。此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及后来的红十六军先后驻扎于此。修水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修水县抗战胜利演讲大会均在此召开。
1947年渣津区中心小学在此创办。解放后此处一直为渣津区中心小学校址。“文革”期间,宫殿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牌坊、戏台、酒楼被拆除改建教室,所有人物浮雕、匾额、飞檐饰品等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后,为保护千年古迹,保护秋收起义重要革命旧址,学校新迁校址。地方民众极力维护原有建筑,同时恢复了万寿宫香火,使之成为渣津集镇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