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桥,大阳桥始建年代不详,座落于福建省武平县东留镇大阳村,距武平县城约30公里。清康熙辛未年(1691)武举李应才、李绅重建,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东西走向。至今有160多年历史了。这座古桥表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具有建筑、桥梁、工程、地质、水务、考古及文物保护等多种价值。
- 中文名称
- 大阳桥
- 地理位置
- 福建省武平县东留镇大阳村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
- 开放时间
- 全天开放
- 景点级别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免费
修建时间
大阳桥系风雨桥,客家话叫荫桥,桥下是从北往南的荥阳河。大阳桥二墩三孔,石砌桥墩,用上二层枕木纵横叠放支撑桥面。木构梁架廊屋,两端为单檐歇三顶高出屋面。墙面宽4米,长39米。1987年维修,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桥东是大阳小学,桥西有一座五顕(音xiǎn)庙。
桥头对联
大阳桥中央悬有一木板,上书《重造大阳桥记》,文中说:“斯桥也可以蔽风雨,可以代舟楫”。东西良侧桥头的楹柱上,悬挂着一副颇有文采的对联:“大块文章浮水面,阳春烟景锁桥头。”这是取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句子而来,这里的大块即大自然也。
桥头命名
据当地老者介绍,这条风雨桥连接着闽西的武平和赣南的会昌,也是大阳、泥洋、南坊等几个行政村的通衢处,由于桥所处大阳村,所以大伙称其为大阳桥。过去没有汽车大路,货物往来全靠肩挑,大阳桥是挑担往来的必经之路。为迎送又饥又渴又累又乏的赶路人,当地人特地搭起一排排桥屋,开张一家家小店铺,为过客们提供一些饮食小卖服务。赶路人到此都会放下担子,歇歇脚、喝碗茶,走时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就形成了客家山区特有的桥上墟市,如今每逢阴历二、七即为“墟天”,这一天当地人和外地商人会早早赶到,开张做起生意,张罗买卖,临近村民便陆续前往,每逢年底车水马龙,俗称“赴墟”,也叫“赶墟”。(王松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