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白鹿洞

白鹿洞在虎溪岩山后,玉屏山的南侧。洞与虎溪岩同时为明代林懋时开拓。
- 中文名
- 厦门白鹿洞
- 地 址
- 厦门
- 创建时间
-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
- 开山祖师
- 苇老和尚
文献记载
据《厦门志》记载:“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间又开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名称的来源
据传,洞初开拓时,在这里建阁奉祀理学家朱熹。因朱熹常在在江西庐山建白鹿洞讲学,遂取名白鹿洞。后人在石洞中雕造一只白鹿,加以传说美化,因此有“白鹿衔烟”的传称,列为厦门“小八景”之一。白鹿洞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甲申,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在此之前,明尝建有义学,清初“迁界”,鞠为茂草。康熙三十七年,威略将军吴英为水师提督,为奖励文教,建造文昌殿,复构萃文亭,增置学舍为教学之所。不久,绛堂渐虚,遂为琳宫梵宇。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代理水师提督倪鸿范倡学,乃逐僧徒,迁佛像,拆殿宇,建玉屏书院。道光四年(1824),洞僧永瑞上人募集资金重建大观楼,施主自为《重修白鹿洞序》。清末民初,书院衰落,佛教再兴。清末民初先后重修、扩建寺宇,由觉斌和尚住持。后觉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监,由妙廉继任。建国后,1958年部队借住寺宇,曾对寺宇进行重修。1988年由旅居香港的元果法师集资兴修,扩建殿堂楼阁,新塑诸佛菩萨金像,铺砌石级、石栏。装修楼台亭阁,寺容寺貌,焕然一新,现住僧众十余人,俨然为一庄严宏伟的佛教道场。白鹿洞后悬崖石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大都出自名家手书,其中有“明天启癸亥(1623)十一月二十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此”和“天启癸亥晋阳赵纡督师到此”的两行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为史学界所重视。- 玄武区 1红山森林动物园
- 建邺区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玄武区 3美龄宫
- 秦淮区 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高淳 5游子山
-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
-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
- 浦口区 8吴武状公祠门楼
- 栖霞区 9仙鹤观六朝墓地
- 鼓楼区 10龙江宝船厂遗址
- 浦口区 11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 浦口区 12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
- 溧水 13古蒲塘桥
- 秦淮区 14南京瞻园
- 玄武区 15太平天国天王府
- 浦口区 16六角井
- 栖霞区 17燕子矶
- 浦口区 18求雨山文化园
- 浦口区 19双井
- 玄武区 20南京城墙
- 浦口区 21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 玄武区 22灵谷寺无梁殿
- 玄武区 23廖仲凯、何香凝墓
- 江宁区 24杨柳村古建筑群
- 浦口区 25曹王城子古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