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关遗址
首页  > 河北  > 张家口  > 蔚县   »  三关遗址景点介绍

三关遗址

三关遗址
三关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村的一个岗地上, 周围地势平坦,西邻三关河;遗址西南距蔚县城约两万米,西北距西合营镇五千米。 三关遗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居住址,同时有龙山文化和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的文化遗存。1982年7月,三关遗址被河北省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三关遗址
所属地区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村
所属时代
新石器时代、商、战国
占地面积
35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编    号
7-0010-1-010

历史沿革

三关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村一个岗地上。周围地势平坦。三关遗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又经多次复查。暴露的遗物比较丰富,主要为相当仰韶文化的遗存,还有相当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战冒遗存,断崖处可见灰土层和灰坑,灰土层最厚达一、五米。1979年张家口考古队(吉林大学、河北省文研所和张家口地区博物馆组成),在此进行试掘,发现有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址和灰坑,相当于龙山文化的灰坑,取得一批可贵的实物资料。1980、1981年又进行了二次试掘和发掘。1982年7月,三关遗址被河北省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三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关遗址相当仰韶文化的居址,均为矩形半地穴式,房内有园形竖井形的灶坑,居址的穴壁和居住面均抹有草泥土,经火烧烤,表面坚硬平整,居址内在柱洞五个,其分布于中间和四隅各一个,居址均未发现门道。

文物遗存

共出土可复原陶器近七十件,石、骨、蚌器等二百五十余件。其中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葫芦瓶、圜底钵、敛口彩陶体、夹砂红陶瓷等。陶质中细泥陶和夹砂陶最多,泥质陶和夹蚌壳陶次之,纹饰除素面外,有线纹、绳纹、弦纹和彩陶。彩陶以黑彩为主,或兼用黑赭、黑红两种,图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园点构成。此外,还有钩连纹、条带纹、斜线纹和直线垂三角纹箩。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制的凿、纺轮等。斧体短,正刃正锋,横剖面呈矩形,磨棒均有握攥的痕迹,纺轮呈饼形。还有蚌刀,骨锥等。依据两区出土的遗物可将遗存分为六类,按层位关系编年如次:第一类为后岗一期文化的遗存;第二类是近干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存;第三类属雪山一期的文化遗存;第四类属龙山时期的遗存;第五类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存;第六类为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研究价值

历史价值

通过三关遗址的发掘,初步确立了张家口的考古文化的编年;取得了后岗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层位关系;确立了雪山一期文化的相对年代;并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据。三关遗址的发现,也为研究桑干河流域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文化价值

三关遗址的遗存,与分布在陕、晋、豫地区的庙底沟类形较接近,亦具有半坡类型的某些特征,其时代约当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早期阶段,但有差异、具备明显的自身特点。

历史文化

三关遗址属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文化是中国乃至亚洲旧石器文化发生与发展的中心,遗址分布密集,文化层深厚,文化遗物丰富,遗址范围除阳原县域外,蔚县区域内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阔。蔚县壶流河两岸的北水泉、黄梅、吉家庄、桃花、西合营、陈家洼、南岭庄、杨庄克、暖泉、白草村、南留庄、阳眷等十余个乡镇,均出露有泥河湾层,同属于泥河湾遗址群范围。

保护措施

1982年7月,三关遗址被河北省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三关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关村的一个岗地上,周围地势平坦,西邻三关河;遗址西南距蔚县城约四十华里,西北距西合营镇十华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