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风峡
首页  > 浙江  > 丽水  > 莲都区   »  清风峡景点介绍

清风峡

清风峡
清风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境内,是古时东西岩十景之一,位于卓笔峰之南,赤石楼旁。峡长 50 多米,高 68 米,宽仅 4 米。两壁千寻如刀削斧砍,蓝天被挤成一线,行走峡间。清风阵阵。清风峡是一个有气魄纳容佛、道、儒三大门户宗教。清风峡是一个,也许是一个孤例。在这个峡谷中,道教云麓宫居山巅,儒家岳麓书院盘踞出口,佛教麓山寺位居峡腰。
中文名
清风峡
地    点
浙江省丽水市境内
特    点
古时东西岩十景之一

宗教传说

巧合的是,这三座建筑的精神和地理高度,在不高的岳麓山上惊人的暗合。道教的虚无,儒家的积健,佛教空寂,在海拔只有197米的山上,糅合得如此平整,难怪清代大儒罗典如此推崇此处,曾曰: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古人诗词

有邑人梁尚壁诗:“峡暗天窥小,风高地逼阴。悬崖苍翠合,清簌挟余音。”

杜牧与清风峡

杜牧少时家境优裕,祖父杜佑,宪宗时官至宰相。家庭背景显赫,加上府上藏书万卷。他年纪轻轻便弱冠成名,名震京城,进入名流社会中的候选醇儒之列。一个人年少满腹诗书,志向远大,难免会美誉缠身。然而,事实上,命运并没有朝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十五岁那年,多愁多病的父亲从郁英年早逝。少年杜牧出身名门,尚没有发育完全,蠃弱的身躯就开始背负祖父辈殷切的期望,早早选择了枯燥和艰涩。突然间,家庭又横遭变故,乳臭未干的少年因被生活塑形为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片刻的顽皮和发呆时间也被剥夺了。过早地崭露才华,结果失去了关于青春的体验。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担,结果青年时代又过中年人的生活。这个人生经历似乎有些特别的文人,终于在二十六岁,被江西观察使沈传师招为幕僚。从此开始远离京城,到远方开始了琐碎的书斋生活。丁丑年的某日,离开了祖父红彤彤的道学家眼睛,眼花头昏的他,终于一头坠进了烟柳巷。从此,在某条笙歌沸天的小巷里,再也没有人相信,这位整天醉醺醺的中年人,曾是那个时在京城“桃花骏马青丝”,“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京城太少。他不是一个天生寻乐的人,但无法选择的遭遇,暗示着生活对他无情的放逐。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对于未来,中年落魄的他惟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颗年少温暖充满才情的心,使他不至于沉没在一群平庸昏聩的臣子之中。那些年,闷郁的杜牧,经常在酷暑下,汗流浃背地注《考工记》,写《原十六卫》,主张削平藩镇,建立中央军事力量。世间无处不在的丧乱、奔突无法湮灭他那颗与生俱来的雍容的心,这种在世俗中退让以换取心灵的内归,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有的乖巧和机智。不建功立业,便自我庸常的娱乐,放纵感官的同时,心灵又牵挂着整个天下。于是,心灵的闲散和对家国的忧怀,累积成一种情结,一种志趣,一种生活方式,放纵于市井。喧闹的生活和内心荒芜,苦苦折磨和缠绕在生活中,便是常年被社会遗忘霉变的高贵心灵。清风峡内,无意中会想起杜牧,那个留着一缕长髯的夫子,在和煦的阳光下吟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老夫子。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一旦为儒家文化所化,就会形成“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宏大人文关怀。在这股家国一体的精神洪流中,范仲淹是一个典型。不要以为,皇帝把他贬到蛮夷之地,身处江湖之远,就能把他彻底的放逐。虽然身居泥泞,心处囹圄,他的内心却以君子的境界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何等的悲苦境界。但是,请不要忘记,这又是一种在中国理所当然的文化趋向。在儒家的文化里面,有一种“乐”的精神追求。越是困境,儒生就越以乐为修身要义。儒家文化积健的内在精神可以自然催生和演化出这种“乐”的文化自觉。不然,孟子怎么会说:哀莫大于心死。失去了精神的追求,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基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道家迷恋的却是成仙,佛教希望的却是承担苦难普渡众生。儒家因为追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使得多少儒生因为忧国忧民而身世惨淡,其实若是纯粹追求一己之乐,可以很完全可以轻易地乘木孚于海,或遁迹山林,或大隐于市。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