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望仙桥
首页  > 浙江  > 嘉兴  > 嘉善   »  望仙桥景点介绍

望仙桥

望仙桥
望仙桥做桥的名字,我国有多处。如成都、杭州、上海、江苏金坛、潮州等。
中文名
望仙桥
外文名
wangxian bridge

成都望仙桥

在青羊横街南面跨越清水河上,有一座5个桥洞的大型仿古石拱桥,桥上没有镌刻桥名,在桥南头挂有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上书“望仙桥”3字;但在桥北头绿地里,树着一块铝合金的牌子,上印有“万里桥滨河绿地”字样,这便是望仙桥。

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就在送仙桥的“摸底”河畔,寻觅触摸历史留下的厚重积淀,望仙桥连同附近的送仙桥,均成为川西坝子一处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观。传说在三月三的时候,民间赶庙会,八仙到此与民同乐。在今天青羊宫散花楼附近,人们看见何仙姑在散花楼上撒下五色鲜花,如今的百花大桥地址就是当年的遇仙桥的位置;随后人们同八仙一起赏蜀人的蜀锦竹编等等,沿浣花溪(今天的青羊上街)一路走到送仙桥,时辰到了,八仙在送仙桥头凌云而去并撒下无数珍宝,人们追赶着欢送八仙,于是跑到离送仙桥不远的望仙桥,目送凌云而去的八仙。根据《光绪三十年图》,即1904年测绘的成都市区图,上面在这一位置标注的桥名为“望仙桥”。桥两头的街道名“望仙场”,即今“青羊横街”,它直接与青羊宫山门相接,过去赶青羊宫集市即在这条街上。当地的老成都人也是这样的说法。望仙桥在1961年修建一环路上的百花潭大桥后,因该桥有碍泄洪被拆除了。1997年底,在该处仿1995年2月拆除的万里桥(老南门大桥),修建了现在的望仙桥。原万里桥为七孔石拱桥,现仿桥为五孔石拱桥,并在桥栏镶嵌的石板上浮雕有三国故事图案。因此这座桥又有万里桥的称谓。
  一些老成都人回忆,原望仙桥就是一座五孔的石拱桥,横跨清水河两岸,高大雄伟,十分壮观。其桥身长约110多米,宽约20米,最高处离地面约10米。站在桥上,青羊宫一带景观尽收眼底。青羊宫是道家圣地,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在这期间举办庙会,各路神仙都要来赶庙会。站在桥上就可看到庙会上的神仙相会,因此人们就把此桥叫做“望仙桥”。如将望仙桥、遇仙桥、送仙桥连线,则成为一等腰三角形,两腰约500米,底边约730米。青羊宫山门则在等腰三角形的垂足上。

仙桥繁华

成都的一些地名,和神仙的传说紧密相连。比如望仙桥、大红土地庙街。太上老君的派对成都曾有三座仙桥,是指原青羊横街跨锦江南河之望仙桥;青羊正街东头跨西郊河之迎仙桥(又名遇仙桥);青羊上街西头跨摸底河之送仙桥。这三座仙桥成犄角之形,著名道观青羊宫正处在这犄角之中。好多人因未见过这些桥,方位都搞不清,肯定会发懵。没关系,听故事就行。话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届时必办庙会花会,老子还要在青羊宫内举行盛大的派对活动,各方神仙都会前来相聚。神仙们参加这类活动司空见惯,不会激动得失眠。但凡间的神迷仙迷们却亢奋得紧,提前若干天便以助威团粉丝群名义纷纷通过微博或QQ广传消息,并齐聚于望仙桥上,手舞荧光棒口呼偶像名望眼欲穿地等候在那里。神仙们腾云驾雾纷至沓来,快速从望仙桥通过,随即在迎仙桥上缓步踱上红地毯,边走边频频致意,然后用拂尘拐杖牛鞭子羊尾帚在签名墙上龙飞凤舞地签上其大名。神仙们进入中心会场去了,神迷仙迷们还围聚在场外久久不愿散去。哪怕只能闻到场内弥漫出来的酒香他们也感到幸福无比。到神仙们离去的那一天,怅然若失的情绪笼罩在送仙桥上。神迷仙迷们扯着横幅,声音嘶哑地呼喊着心目中神圣的名字,挥泪与神仙们依依惜别……这就是三座仙桥的传说。市声喧哗望仙桥三座仙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望仙桥。我在桥上当然没有望见过神仙,我只望见芸芸众生和与此相伴的布衣素食。儿时见到的望仙桥为五孔石桥,桥身又长又拱,桥面石板缝隙如龟纹,鸡公车辙印足有一寸多深,推板车的车夫挥汗如雨,发出嘿呀咿呀的吼声,马拉车马儿的铁蹄与石板之间火星四溅,费了吃奶的力气才翻过拱背过得桥去。桥上的行人几乎没有空手的,要么背着竹背篼、挑着箩筐、担着柴草;要么扛着长长的杉杆、抬着刚打好的木柜,埋头望着桥面匆忙而过。望仙桥有石质护栏,很厚实,但我记不起上面是否刻得有花纹图案了。从护栏处探头向河下看去,河流湍急,河水清亮,船夫用竹篙竿在用力地撑着木船来来往往。望仙桥东头是青羊横街上最热闹的一部分。好几家饭馆齐聚桥头,临街的灶台上方挂着两排闪着油光的腊肉,铁锅底冒着欢快的火苗,旁边的蒸菜笼子慷慨地将香气洒满街道,隔壁羊杂肉大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波浪,跑堂的伙计淌着汗水在不停地奔忙。两家茶铺门前停满了鸡公车、板车和箩筐,茶铺里发出像菜花田里蜂群一样的嗡嗡喧闹声。望仙桥南头当时是西郊最大的农副产品集市望仙场,米面麦糠、蔬菜瓜果、锄头扁担、水桶竹席、鸡鸭猪羊、砂锅土碗、水烟草纸、膏药丹丸全都聚集在里面,平时人流如织,逢场天更是拥挤不堪。无序的人群,嘈杂的声浪,给望仙桥平添了许多生气。待到场散人去,那种特有的乡土气息还会久久地弥漫在桥上,似乎永远不会散去。后来我观赏到《清明上河图》大桥那一部分,心里怦然一动:其场景和我儿时见到的望仙桥何其相似乃耳!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望仙桥下游不远处建成百花潭大桥,从交通需求来讲,望仙桥已失去作用,考虑到防洪需要,遂将望仙桥拆除了。但在10多年前,为了恢复历史的记忆,其原址处又建起一座水泥石拱桥,我去游览过两次,觉得弧度比旧式望仙桥小了许多,且周边远没有昔日的热闹场景了。风光一时迎仙桥迎仙桥和望仙桥一样,曾经风光一时。此桥在青羊正街与琴台路的交汇处,原为拱洞平面石桥,护栏是条石砌成,不算高,偶有行人坐于上边休息纳凉。西郊河水经桥洞下奔泻而过,立即与锦江百花潭相汇合。那时河水充沛,两河河水互不相让,激起浪花朵朵,形成数个大漩涡。旧时有人遇事想不通、熬不过,常在这里来寻短见。成都人有时讽人时也爱说:迎仙桥下百花潭又没得盖盖,随便你跳!迎仙桥曾经风光一时,它所在的青羊正街也一度热闹非凡。青羊正街是典型的古场镇街道,街两边是传统的一楼一底木榫板房,遍布饭馆货店,还有榨油房、铁匠铺、照相馆和大茶馆。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一座百花影剧院,演过两年川戏,后来专放电影。记得影片都是市区内其他电影院先上映过的,这里是第二轮播放,票价要低一些,吸引了大批观众,影院也红火了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府南河工程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彻底改造,青羊正街的旧房破屋被一扫而光,成为一条幽静的街道。在路边树木的掩映下,与路面浑然为一体的迎仙桥很难再被人发现,特别是你坐在大众或奥迪上欣赏着天路之类的神曲,更是不容易见到它了。唯一能辨识迎仙桥的办法,是桥头路边上仿造的那座散花楼。三座仙桥中,只有送仙桥至今还为大家所熟知。原因很简单,经改造后的送仙桥桥侧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玩艺术城。这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正处于青羊宫、杜甫草堂、百花潭公园和文化公园之间,与四川省博物馆也近在咫尺。在这里古玩字画、金石牙雕、古旧家具、乌木根雕、邮票钱币、军用背包、唐卡藏刀及其他收藏品都能找得到。即使在河边或通道处的地摊上,你也有可能淘到苦苦寻找的东西。既然有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东西吸引着人们,被神化了的三座仙桥的传说自然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慢慢消失掉了。

杭州望仙桥

早先,杭州鼓楼附近有一座无名的小石桥,桥边有个专治烂疮脓泡的外科郎中。他宽额角,粗眉毛,高鼻梁,阔嘴巴,黑脸上长满络腮胡须;两腿生烂疮,一脚高一脚低的,是个跷拐儿,他在桥边撑一柄大布伞,摆一只破药箱,白天坐在大伞下行医,夜晚就躺在药箱上困觉。起先,人们看他这副外相,都不信他真能治病。后来,有一个烂脚烂了三年的人,到处治不好,想碰碰运气看,就到大伞下面来找他医治。不料他给了一张狗皮膏药,三天工夫就把那人的烂脚治好了。消息传开去,到大伞下面来求医的人便渐渐多起来。这郎中就用这一种狗皮膏药,治好许多人的陈疮烂毒。这一来,他的名气很快就轰动了杭州城。大家还送他一个外号,叫他“赛华佗”。赛华佗出了名,杭州好些挂牌的“高手名医”和药铺老板的生意便清淡了。他们气不过,就聚拢来商量,大家凑一千两银子送给知府,要求把赛华佗赶出杭州去。知府受了贿赂,便差衙役去把赛华佗抓来。知府把惊堂木一拍,喝道:“混蛋!见了本府怎不跪下!”赛华佗冷泠地回答说:“我是个跷拐儿,膝盖骨硬啦,从来不跪的。”知府又一拍惊堂木:“你叫啥名字?从哪里来的?”赛华佗说:“我没有取过名字,不过 杭州百姓送我一个外号,叫我赛华佗。从哪里来,我倒记不灵清啦。”知府眼睛一转,就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赛华佗!亏你自己说得出口!你既有赛华佗的本事,为啥不先把自己的烂脚治治好呀?”这时,知府只觉得背脊上有什么东西在爬动,痒得难熬,急忙伸手到衣裳里去摸,却摸不到什么。只见赛华佗冲着他哈哈大笑道:“知府大人哪,你真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世上各行各业顾得了别人顾不了自己的该有多少!盖屋的为啥住茅草房?养蚕的为啥穿破衣裳?种谷的为啥饿肚肠?管盗贼的官府又为啥要在暗地里贪赃?这些你怎么不问一问、管一管呀?”知符被赛华佗问住了,回不出话来,就把惊堂木拍得震天响,大叫:“掌嘴!把他关进死囚牢里去!”知府退了堂,觉得背脊上那地方痒得更厉害了,脱去衣裳叫人看看,原来起了个小硬块。这小硬块越抓越痒,越抓越大,过了半个时辰,就变成一颗疔疮,疼得他滚在床上大喊大叫。师爷得知了,进来对知府说:“老爷,我听说那赛华佗倒真是个治疔疮的好手哩!叫他来给你治一治吧,等治好疔疮于办他的罪也不迟呀。”知府疼不过,只得差人到牢监里去把赛华佗叫来。赛华佗看过知府背脊上的疔疮,就给他贴上一张狗皮膏药。哪知过了一夜,知府背脊上的疔疮不但不见好,反而越肿越大,烂得流脓流血,隔着三重大门都闻到臭味。知府恨死了,天不亮就差人到牢监里去把赛华佗抓来,大吼道:“我背脊上的疔疮疼得更厉害啦,一定是你在膏药里放了毒!”赛华佗说:“不要忙,不要忙,让我仔细看看疔疮再说。”说着,便揭起膏药,细细看了一回,皱皱眉头说:“这疔疮口子小,里面大,从里面烂出来,叫做‘穿心烂’,是无药可救的。因为你平常做事太狠毒,不讲良心,所以得了这个毛病,和我 的膏药毫不相干!”听赛华佗这么一说,知府又是气又是急,大叫大喊:“砍他的头!砍他的头!”过了一会,他上气不接下气,翻翻白眼,就呜呼哀哉了。师爷照着知府临死吩咐的话,给赛华佗安上个“妖道惑众”的罪名,押赴刑场问斩。赛华佗被押上刑场的时候,走过他撑大伞摆药箱的小石桥。周围的老百姓见他受了冤枉,都围拢来说长道短,一下子把道路都塞住了。赛华佗朝大家说:“乡亲们啊,官府老爷硬要送我归天去,我不走也得走啦!”说着,一纵身跳下桥去,“扑通”一声,河面上水花四溅,漩涡儿咕噜噜转;忽地冒起一股青烟来。赛华佗站在空中朝人们点头招手,随着青烟一直飘上天去了。人们都说,赛华佗是个神仙。大家忘不了他,四时八节总有人要到这座小石桥去盼望他再回来给大家治病。时间一久,这座小石桥就被叫成“望仙桥”。

上海松江望仙桥

望仙桥位于方塔园内东南角,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全长7米,宽3.2米,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此桥看似普通实则不然,它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了。据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它只有一跨。桥墩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石砌,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望仙桥的建造,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不怕拉的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上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两种材料优势的互补,用最少的材料造出负荷力度最大的桥梁。后来由于木材腐朽,桥面中间两块石板因没有木梁的支撑而断裂,才换上现在的没有弧度又加厚的石板。但当年安放木肋的桥基榫洞依然存在,由此可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千年前文化科学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全国仅此一例。据松江府志记载,说松江是仙鹤的故乡,这里的仙鹤专门有个名字叫“华亭鹤”。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晋陆机、南朝陶弘景、唐代皮日休等,他们都留有“华亭鹤”的诗句。那么,松江为什么会是仙鹤的故乡呢?传说古松江曾有大片“泖地”,“泖地”多水草,里面有大量的小鱼、小虾,而这些恰是仙鹤最喜好的食品,所以松江才有大量仙鹤存在。那又为什么将方塔园的石板桥称为“望仙桥”呢?宋代以后,方塔上曾经有鹤在塔上筑巢,时时在方塔周围飞翔,泪声清清,分外动人。道教传说,仙人都是“乘鹤来去”,说站在桥上可以看见乘鹤而来的仙人,因此定名为“望仙桥”。望仙桥另有一传说:相传南宋时期有位老翁,天天站在这座桥旁,嘴里念叨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此一年又一年,一载又一载。有一天,老翁终于看到一只仙鹤停在他的面前,而后他便驾鹤远去,不在复返。真可谓:“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平望处,空复白云飞。”于是,民间便称这座桥为望仙桥。1985年7月18日,望仙桥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金坛望仙桥

董永村与望仙桥

金坛西北角的直溪镇境内,有个董永村,村与丹阳相毗邻。该村与建昌交界处,有一座望仙桥。相传,此村和桥就是民间神话《天仙配》中董永生活的地方。董永是个孝子,他的传说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见的文字记载,是汉刘向的《孝子图传赞》。稍后,晋于宝在《搜神记》的“董永变文”中,叙述了董永孝行,织女下凡与永为妻,助永织缣偿债等等,虽语言简朴,但故事情节已趋完整。元代郭居敬编绘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卖身葬父”,亦将董永事迹作了简洁的文字说明:“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宋元时代,随着说书行业的发达,“董永遇仙”的传说在话本中流行。到了明代,经过文人洪梗的采编、整理,将此收入他的《清平山堂话本》的“雨窗集”中,使之保存了下来。约在明代嘉靖前后,民间艺人又依据宋元话本《董永遇仙》改编成戏曲《槐荫树》《织锦记》、《遇仙记》等,将孝子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黄梅戏《天仙配》虽然在剧情的发展、层次、基调上仍与《董永遇仙记》一脉相承,但已由改编者加入了反封建、反压迫的新思想,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特别是经过戏曲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精心塑造并被拍成电影,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曲优美动听的“满工对唱”,已流传天下。

董永故乡

对于董永的故乡,曾经有过地属的争论,说他是丹阳人,就连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一出场也是自报家门“家住丹阳姓董名永”。但实际上,这是宋代说书人遗留下来的误传。对此,以金坛的建置、区划和历史沿革,及现今的环境地理位置,都可以澄清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金坛属吴地。秦汉时期,金坛属曲阿县。至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县西南地区置延陵县,金坛地域属延陵县。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润州府,延陵县属润州。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金坛单独设县,隶属润州。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年(758年)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隶属润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两乡划归金坛。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一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了金坛县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金坛县志》中,也有明确记载。在清代未期,县域内的区划建置是,城内称市,市下设图,图下分街遍农村分乡,乡下设镇,镇下辖图,图下设村。上元乡共有直溪桥镇在内的3镇23图182个村,直溪桥镇平字图下辖前董溪、后董溪、生达里、望仙桥4个自然村,这与如今金坛直溪镇的董永村一脉相承。如今的董永村仍由前董溪、后董溪、生达里和望仙桥头4个自然村组成(而且这里的人大都姓董)。它们历史上曾经隶属过曲阿县、延陵县、润州府,但从未隶属过置县后的丹阳。

望仙桥由来

有关孝子董永的遗迹,在《金坛县志》(光绪版)中有这样几处记载:“望仙桥,在县西四十里,其侧地名董坡及董墓,旧传董永望仙处。明宣德五年耆民曹渊重?以石?年久圮坏。光绪四年里人捐资重修。”“孝子董永墓,在望仙桥西三十步,地名董坡,一名董坟,旧有碑,今不存。”“望仙古石,在望仙桥堍,今损其半。相传董永之子鹤生亦为孝子,曾跪此石,以望仙降,石上隐约有膝迹。”“董永庙……”另外,金坛历代名贤关于咏唱孝子董永的诗词,明代欧阳理有《过董永桥》:“古树凝朝霞,危桥锁暝烟。仙姬分袂日,孝子倚庐年。佣葬今能否,飞升故自便。空余遗迹在,千载尚称贤。”明末曹建孙有《望仙秋月》:“人间孝子天上知,卖身忽尔逢仙妻。妲娥夜夜代纤任,云鬟玉臂流清辉。千年旧迹令人忆,一去乘鸾难再得。可怜明月古今秋,祗照望仙桥下流。”清代李秉阳有《董坡怀古》和《董孝子庙》:“汉贤藏魄地,历代不消磨。孝子虽长住,居人艳董坡。今来荒墓外,衰草得秋多。独拱斜阳立,高瞻发浩歌。”“争夸董里有名贤,埋没遗碑古庙前。何惜卖身酬死父,翻传嘉偶子遇仙。墓间草色才经雨,路外槐荫自锁烟。好把心香熏世俗,俾知百行孝为先。”……凡此均可见,金坛直溪镇的董永村及望仙桥,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七仙女曾经相遇和生活过的地方。遗憾的是,上千年来人们为纪念孝子而保留的那座董永庙,在文革中因破“四旧”而遭到毁坏,并被移作他用。那座历尽风雨沧桑的望仙桥,也已在多年前由石拱桥改成了水泥平桥。如今,董永家乡的村民们正在积极筹划修缮董永庙。

潮阳望仙桥

在潮阳一中校内,有一座古老的石板桥,这就是有名的“望仙桥”。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直渴望得道升仙。有一年夏天夜里,他来到桥上乘凉,坐着坐着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来。朦胧中,看到两个童子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听说明儿八仙要经过这里。”还说:“吃了八仙的唾液会长生不老。”两个人走远了,这个人猛一激灵,醒了过来,而刚才的梦境还历历在目。第二天一早,这个人就来到石桥上,等着八仙到来。可是一直等呀等呀,直等到傍晚,还没见—个人影到来。就在他打退堂鼓的时候,桥那边来了8个人。这个人大喜,但仔细一看,连称霉气,原来来的哪是八仙,而是八个衣衫褴褛的穷乞丐,他们还笑嘻嘻地伸手向他要钱呢。这天夜里,这个人又梦见前天夜里的两个人,他们笑嘻嘻地调侃他:“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那八个要饭的就是八仙所变,你的仙缘太浅了。”这个人醒来,万分懊悔。但他又不甘心,第二天又早早来到石桥旁等着。等呀等呀,直到晌午还没有看到一个人影。这个人急了,就在这时,两个麻风病人—拐—拐地从桥那边走来,形象跟昨天的八仙—模—样。这个人大喜,忙迎上前,跪着求情。两个人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这个人跪在地上,口口声声要讨一口痰吃。两个麻风病人见一时难以脱身,便随便吐一口痰给他。这个人大喜,忙把痰吃了,这时只听两个麻风病人哈哈大笑,并骂道:“疯了!”这个人听后,又羞又急,连忙吐个不停。这事传开去,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望仙桥”。
  • 相关推荐